【第十三章】
以衆人望人。
大山曰:‘衆人’非昏愚、庸衆之謂,如言‘天生烝民’、‘凡厥庶民’之類,蓋難以聖人遽望於人人也。今若責人曰:‘汝何不以舜之事親者事親,舜之事君者事君,則是豈人人之所可遽及哉?只可望之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之事,則這是衆人同得之理而可知可能者也,故其從也易。
忠恕,違道不遠。
大山曰:道者,自然而已。忠恕是着力做底,不可便謂道。然能盡己推己,使存諸心而及於物者,皆依道理做將去,積而至於熟,則道理便在我矣,故曰‘違道不遠’。蓋言從此做去,則去道不遠。如大學言‘知所先後,(即)〔則〕近道矣’。己之所不欲,則人亦不欲;一人之心,即千萬人之心,於此可見道之不遠人處。使其遠於人,則豈人人之所能同哉?知其所同而推己之所不欲勿以施於人,則忠恕之不遠人以為道可知矣。○道只是日用當行底理,忠恕即所以着力用工以求盡乎其理者,固不可便以為道。然盡之極而推之熟則至於道,故違之亦不遠耳。禪家有‘能與所能’之喻,忠恕能,而道者所能也。能與所能,見節要答吕子約書。
丘未能一。
農巖曰:‘丘未能一焉’,可以見聖人不自滿之心,可以見道理之無窮盡,可以見責人易而責己難。
問:‘丘未能一’與前章‘聖人不知、不能’何别?大山曰:‘聖人不知、不能者,言此道理極廣大,至高深,雖聖人地位,其於粗淺處亦不能包括得盡,非謂並其精妙處而不盡也。故朱子曰“於精微處有所不能,不足為聖人”也。至若“丘未能一”,則是聖人自謙之處,而亦是道體廣大,愈至而愈不自足之意,非真有所不能如上文之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