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仲尼
尤庵曰:第二章記夫子訓説之始也。三十章記夫子德行之始也,故皆稱仲尼。
中庸者止極致。
問:‘子思以前未有説静時工夫者,“君子中庸”之“中庸”亦是就動處言之,而章句兼説未發之中,何也?’九思堂曰:‘所以能時中者,以其有未發之中,故子思於首章説未發之中,蓋以中庸之中兼體用,實子思之意也。’
問:‘“不偏不倚”横説,“無過不及”竪説,不必帶未發已發看?’大山曰:‘朱子於篇題既以此分未發已發,不應於此遽有異義。況下文又曰“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則尤更分曉。’
中無定體。
槐潭曰:‘中無定體’,若以未發之中言之,則有一定之實;而此以時中之中言之,故云‘無定體’。未發之中在心,時中之中在事物。
戒謹不睹止無時不中。
問:‘上文言“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則是言“時中”之“中”。論其用功,則只曰“戒謹”、“恐懼”,而不及於動時工夫者,何也?蓋欲致已發之和,當致未發之中,故從體用緩急之序,而且所謂‘在我’者,即在中之義故耶?’南溪曰:‘得之。’
變和言庸。
槐潭曰:變和言庸,非有意於變也。前章以未發已發對待言之,則不得不對著‘中和’字。此章以君子之德行言之,則不得不言‘中庸’字。蓋‘中和’二字,只主性情而不能包到庸字義。‘中庸’二字主於德行,而中字又兼中和之義,所以於此必變言。
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問:‘此中字以德行而言,而德之一字已該中和。又有所謂行事,則‘中和’二字似未當得此中字。’大山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體此而得諸心,見諸行事,則為中庸。只有能與所能之别耳,寧有當不得之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