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
右中庸圖,敢依朱子所分四大節,分為上下圖。‘九經’章以上二節,述所傳之道,而以達德為體道之要。‘九經’章以下二節全言德,而‘大哉聖人’以下,亦言道之費也。蓋一篇大旨即道與德,而以誠為樞紐也。大抵首章即子思自立言,以明達道之本原,實德之在心,而著其凝道成德之極功也。第二章以下十章,引孔子之言,而皆論中庸之德,以明入道之在達德也。此為第一大節也。
‘費隱’章又自言以明道,而其下諸章又雜引孔子之言,論費之小大,以明由小而及大。‘鬼神’章因鬼神以明道之隱,而始言誠為隱之實體。‘九經’章又統結之,言達德之在誠,而以明由人道而及於天道也。此為第二大節也。
二十一章承天道、人道之義而自立言,以明‘誠明’之德。其下諸章,以誠明、天人之道交互説至誠之德。而‘盡性’、‘前知’兩章之序,先仁而後知也。‘致曲’、‘誠為貴’兩章之序,先知而後仁也。‘至誠無息’章,即統結上諸章,而應前‘索隱’章之‘吾不能已’,而復以‘大哉聖人之道’,及‘尊德性、道問學’工夫,及仲尼小德大德之極致,先後言人道天道者,以示由人道而達於天道也。應上‘費隱’章之由小及大,而分小大各為三章也。此為第三大節也。
末章又自‘下學為己’之誠而推極於‘無聲無臭’者,約一篇之要而統言之,此為第四大節也。
於此可見序文所謂‘支分節解,脈絡貫通’,及勉齋所言‘脈絡相貫,首尾相應’之意矣。故兹以性、道、中和、中庸、費、隱、誠、天道、人道、誠明、至德、凝道、仲尼祖述、上天之載等名目,直下排布於中以為定體,而以修德、凝道之工夫,分鋪於兩傍,以為羽翼,且以細畫聯系,以見脈絡相貫之義。部伍名目,無一不本於章句之旨,而極有條理,如繩貫碁局之不可亂也。此書篇章浩博,義理淵深。雖難領會,而苟以此圖置諸案上而常目焉,則一篇之旨,庶可以領其要矣。讀中庸時,聊以此自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