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128第一章之二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128第一章之二節

【第一章之二節】

‘不可須臾離’,可字,或以當字義看,言人之於道不宜須臾離也;或以能字義看,言雖欲離之,不可得矣。鄙意‘道也’以下止‘非道也’,皆主道言;而‘是故’以下,始就人工説。則前説專屬于人,於道全無力;後説則雖於道無不在之義有力,而又稍涉於龜山‘衣食作息’之説。未知何以解之,可得其本義也?
答曰:鄙意作當字義看,不見其為病。蓋性則道之所由出也,教則道之所由成也。人物之當各循其性者,道也;聖人之因其所當行也而為教者,道也。性當循,教當設,雖不睹不聞之時,亦當戒謹恐懼者,即道之不當離也。朱子釋道曰‘當行之理’,惟其所當行,故不當離,若當離,則非道也。且言道時何嘗離人?言人時何嘗離道?‘主道言、就人説’云者,恐有病。朱子又曰:‘道是不能離底,純説是不能離,不成錯行也是道?’即此可以領會。蒙引言:‘今人多説做須臾離道不得,以不得二字當不可二字,愚以為只當用不可二字。’‘或問〔有〕曰:“循之則治,失之則亂。”若是離他不得,又何以〔能〕失之?(或問)〔章句又〕曰:“不使離於須臾之頃。”又曰:“以至於離道之遠。”若是離他不得,又何消説不使離,又何以至於離道之遠’[1]。此亦可見能字之不可為訓也。洗襟録,丁亥。
‘不可須臾離’,可字或以當字義看,或以能字義看,前已質難於吾師,而訖未定論矣。近看顧涇陽遺書中國學者亦有此難。謂‘若以不當離義看,則雖鞭着工夫,而未能貼得本體,其弊必流而拘;如以不得離義看,則雖點着本體,而又未免鬆卻工夫,其弊必流而蕩。若以可不可為此心安不安處,而本體工夫合並看之,則可免一偏之弊’云。其説甚好,恐當為定論矣。玉峯録,戊戌六月二十四日。
龜山謂‘衣食作息、視聽舉履,皆道也’,龐居士謂‘神通妙用,運水搬柴’,釋氏謂‘作用是性’,是皆以物為道,而不知物之理為道也。夫物是形而下,理是形而上。如手足耳目,是物,形而下之器也;手之恭、足之重、耳之聰、目之明,是道,形而上之理也。以此推去,則道器可辨,而道不可須臾離者可知矣。玉峯録,三月。
戒懼之兼動静,先儒已論之詳矣,但或以‘戒懼’字之義屬静不得為疑。愚以為戒懼只是存守之義,非涉於思慮也。未知如何?
答曰:戒謹恐懼,是提起此心常在這裏底意,只是防閑也,涵養也,無包静不得之理矣。‘涵養’字好,魚之涵泳於水,何嘗有思慮耶?一涉思慮,則果屬静不得也。洗襟録。
‘聞睹’作‘聞見’義看,則所不聞睹,謂目無所來見之物,耳無所來聞之聲云爾,蓋事物未來時也,其諺解當作      。‘聞睹’作‘視聽’義看,則所不聞睹,謂不起視之聽之之心云爾,蓋思慮未萌時也,其諺解當作       。今諺解作     ,此則其義若謂人之所未能見、所未能聞之處。按:朱子既於章句以‘見聞’訓‘聞睹’,而其與石子重書曰:‘視聽與見聞不同。聲色接於耳目,見聞也;視聽,則耳目從乎聲色矣。’以此觀之,則恐可知第一説之為正義,而其下二説之皆非經注本意也。玉峯録,六月二十三日。
余在玉峯時,雨後泉聲甚壯。静坐山窗,冥然不知有聲。忽有聲高時,余怪之,試聽之,則泉聲實無加減高低也。蓋人無心而坐,泉若無聲;心忽有省,聲若忽高。以此驗之,雖有所來見所來聞,而心不起思,則不害為所不聞所不睹。然則所不聞睹看作不視不聽之義,恐亦精矣。閏六月五日。
余初以中庸‘所不聞睹’之‘聞睹’作‘見聞’義看。六月二十三日。
蓋以所不聞、所不睹謂目無所來見之物,耳無所來聞之聲云爾。中間又因坐聞泉聲而驗之。閏六月五日。
以‘聞睹’作‘視聽’義看,蓋謂雖有見聞,而不起見之聞之之心云爾。然而心常疑之,未得釋然矣。今看輯要,或問於栗谷曰:‘未發時亦有見聞乎?’先生答曰:‘若見物聞聲,念慮隨發,則固屬已發矣。若物之過乎目者,見之而已,不起見之之心;過乎耳者,聞之而已,不起聞之之心,雖有見聞,不作思惟,則不害為未發也。故程子曰:“目須見,耳須聞。”朱子曰:“若必以未有見聞為未發處,則只是一種神識昏昧底人,睡未足時被人驚覺,頃刻之間不識四到時節,有此氣象。聖人之心湛然虚静[2],聰明洞徹,決不如此。”以此觀之,未發時亦有見聞矣。’栗谷説止此。以此觀之,愚之中説恐得之,而不聞不睹果是不視不聽之義。今諺解作未見未聞之義,恐未可也。南郭録,十一月二十四日。
所不聞睹,只作事物未來義看,不可作只思慮未萌義看,亦不可當合事物未來、思慮未萌兩義看。蓋雖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思慮乍萌,則不成未發;如或目有所見,耳有所聞,而不起視之聽之之心,則亦不害為未發。然而事物紛糾而思未有不發,則曩所謂目有見、耳有聞者,特言不閉耳合眼而已,非謂有别物之所來見,别聲之所來聞也。然則所不聞睹,只作事物未來、思慮未萌時看可也。
所不聞睹,即事物既往之後,思慮未萌之前,則其時節可暫而不可久也。戒懼,即説道不可須臾離之義也。北山録,己亥十二月二十一日。
蘇氏問於程子曰:‘中之時,耳無聞、目無見否?’答曰:‘雖耳無聞、目無見,然見聞之理在始得。’朱子或問辨之曰:‘耳無聞、目無見之答,以下文“若無事時須見須聞”之説參之,其誤必矣。’又與吕子約書曰:‘子思只説喜怒哀樂,今卻轉向聞見[3]上去,所以説得愈多,愈見支離紛冗,都無交涉。此乃門請問記録者之罪,而後人亦不善讀也。’‘若必以未有見聞〔為未發〕[4]處,則只是一種神識昏昧底人,睡未足時被人驚覺,頃刻之間不識四到時節,有此氣象。’止此。以此觀之,中庸所不聞、所不睹,非謂耳無聞、目無見,而只謂耳不聽、目不視也。蓋人非睡熟時,則豈有無聞無見之時哉?耳固有聞,目固有見,而不起聽之視之之心,則不害為未發也。然則中庸聞睹二字,作視聽義看可也。而章句‘雖不見聞’一句,亦看作不視不聽之義,恐亦可矣。玉峯録,庚子四月二十五日。
程子謂,静時‘目須見,耳須聞’。朱子謂:‘静中有物。’蓋心之有知覺,目之有見,耳之有聞,一也。心雖有知覺而知覺不動,目雖有見而不起視之之心,耳雖有聞而不起聽之之心,則不害為未發。然則所不聞睹,正耳目有見聞而無視聽之心之時也,謂之事物未來,思慮未萌,可也。玉峯録,七月十三日。
程子謂,静時‘目須見,耳須聞’。而又因他人無聞無見之問,不以為非。故後人據依程子此説而字字推詳,以未發之無聞無見為定論。朱子與吕子約書極言其非是,而其中一段最明白易曉。其曰:‘心之有知(覺)[5]與耳之有聞、目之有見為一等時節,雖未發而未嘗無。心之有思,乃與耳之有聽、目之有視為一等時節,一有此則不得為未發。故程子以有思為已發則可,〔而〕記者以無聞無見為未發則不可。’止此。以此觀之,中庸之所不聞睹,正耳目有見聞而無視聽之心之時也。益信愚庚子秋所論之庚子七月十三日,現上。為不差也。白石録,三月九日。

☚ 15_127第一章之第一節   15_129第一章之三節 ☛
000038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