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021中庸劄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021中庸劄記

中庸劄記

【題 解】
中庸劄記作者任氏(一七二一—一七九三),號允摯堂,本貫豐川任聖周之妹,申光裕之妻。任氏對性理學造詣很深,其允摯堂遺稿是其胞弟任靖周一七九六年删改定稿的,本書收録於允摯堂遺稿下篇,成稿於一七八六年,選擇二十七條重要條目,采用問答或陳述的方式進行解説,對道、誠、知(窮理)、仁(誠身)、勇(力行)及作為修身的戒懼、慎獨等條目尤其側重。主要内容有:對首章的性道教、不睹不聞與隱微之異、未發之中及發皆中節作解説。六至十章皆言知仁勇之事,説明有此三德方能入道,三者廢其一無以成功。十一章言君子者二,‘遵道而行,半塗而廢’者,衹可謂善人;惟‘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纔能成德至聖人。十二章言費隱之義,同意朱子所釋。十三章孔子言未能,所以為大聖也。認為十四章之旨:是即其所居之位,行其所無事,無復外志也。十六章言鬼神之義。二十章修身為天下之本,指出修身必知天,此外還對性教之説、致曲之説、誠者自成、存心致知等做了解析。最後指出:中庸一書皆明道之不可離之意,而始言天下之大本,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大本。慎獨為聖學徹始徹終之事,故首為萬事之權輿,中為萬事之樞紐,末為萬事之結局,‘非但義理精深,立文命意亦極微妙,真聖人之言也’。本篇篇名為編者擬加。(吴錫源)
一章,子思之作中庸也,首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者,何也?曰:此明道之大原出於天也。所謂修者,乃循此性之固有,因其道之所宜而品節其準則也,非以私智强為法制,而有所作為於其間也。夫天何言哉?故生聖人,而授以君師之位,使之繼天立極,以為教於天下萬世,所謂‘財成天地之道’者也。程子曰:‘自天命〔以〕至於教,我無加損焉。’斯言信矣。
不睹不聞,與隱微有異乎?曰:其所云者,猶曰己所也,即指思慮未萌,己所不睹不聞之時也,屬未發境界,體之静也。隱微者,傳既云獨也,而章句亦曰動曰知,則此乃指其知覺方動處,己有睹聞而人未睹聞之時也,屬已發境界,用之幾也。學者能戒懼乎己所不睹不聞,而又致謹於幽獨之中、人所不知之處,則大本立、達道行,而始可以不離道也。然明不足以燭理,則亦莫能以辨天理人欲之分而致其功矣。此所以大學八條目必以格致為首者也。
‘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何也?即天命之性,道之體也。‘發而皆中節’,何也?即循性之道,性之用也。學者能常存敬畏,寂寂惺惺,立此不偏之體,而其發於用而應萬事者,又莫不正正方方,皆當於理,而無過不及之差,則致中和而天地位矣。學而至於此,則天下之能事畢矣,雖聖人無以加焉。
六章以下至十章,皆引知仁勇之事,何也?曰:所以明有此三德而後可以入道也。然而必先燭理明,然後可以擇而守,故知居先,而仁次之;無勇則或未免半塗而廢,而至道無以凝,故勇又居三達德之終。蓋此三德廢其一,無以成功。而及其成功,則皆歸於仁,仁則中庸之德也。雖然,若非無一毫私意之累,不能成此仁;而能知私之為私而克去之者,智、勇是已。然則智、勇二字之必於仁字上下者,其旨微矣,讀者宜著眼。
十一章章内言君子者二,而一則曰‘遵道而行,半塗而廢’,一則曰‘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同是君子也,而其强柔高下之不同,何哉?曰:所謂君子者,汎言之,則猶曰善人也;專言之,則成德之名也。‘遵道而行,半塗而廢’者,只可謂之善人而已。何以知之?遵道而行,則志於善,而知亦足以及之,可謂之善人。而半塗而廢,則私意間之,行有所不逮,未可謂成德也。‘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是乃成德而至於聖者也。何以知之?‘依乎中庸’者,知之盡也;‘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仁之至也,‘中庸之成德’,‘不賴勇而裕如’者也。故孔子曰‘惟聖者能之’,朱子亦曰‘正吾夫子之事’也。大抵此章承上章子路問强而言,故其指意亦略相似。‘索隱行怪’者,尚奇好高,求之太過,猶北方之赴湯蹈刃,不當强而强者,故曰‘吾(不)〔弗〕為之矣’;‘遵道而行,半塗而廢’者,柔懦退縮,為善不終,猶南方之含垢守雌,知退而不知進,故曰‘吾(不)〔弗〕能已矣’。唯‘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與‘中立不倚、至死不變’者,同為君子所當行之道也。故上章稱‘君子之强’,此章言‘惟聖者能之’。蓋孔子子路與此章皆設三節,而其志則在於下一節,使學者擇而行之也。
十二章費隱之義,何也?曰:是難言也。蓋道體之妙雖莫能測,其流行發見於天地間者則有可言者。以言乎物,則鳥獸之飛走,蟄啓之隨時,此也;以言乎人,則夫婦之知行,聖人之不知不能,亦此也。今夫鳶魚,微物也,而子思特舉而言之者,何耶?其飛而戾於天、躍而游于淵者,皆莫非率性者,則道之體用上下昭顯、無所不在者可見,而亦可以識夫道之不可離也,所謂費也。然而‘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則所謂隱者,亦豈外是而求哉?朱子曰:‘費者,用之廣;隱者,體之微。’斯言盡矣。
夫婦,人之大倫,天地之常經,人道之始也,故曰‘造端乎夫婦’。倘知造端之義而無少怠忽,則其慎獨之功實而可以語天德矣。
道之流行古今,無時暫停,無處不在,則費也。而然必有所以然之體存,而後妙用顯行,故章句又曰‘至隱存焉’。隱者,‘沖漠無朕’者也;費者,‘萬象森然’者也,即用即體也。
十三章孔子之自言未能,所以為大聖也。大抵人之患,在乎責人之明,而責己則昏;言則有餘,而行常不逮焉,故身不修德不進。學者若能以聖人之心為法,而常知道之無窮而己之不足焉,則可與入德,而道不可勝用矣。
十四章之旨,皆即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無事,無復外志也。蓋君子所存者道也,惟其所在而囂囂焉,凡天下窮達貧富榮辱得失,無入而不自得。如之窮而為匹夫也,居畎畝,飯糗茹草,而不以為憂,若將終身;及達而為天子也,居帝位,被袗衣鼓琴,而亦不以為樂,若固有之,隨其所遇,而我無與焉。然此聖人之事,‘安而行之’者也。在學者,則始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終於‘貧而樂,富而好禮’。所謂‘居易俟命’者,此也;所謂‘君子坦蕩蕩’者,此也。小人反是,故行險而長戚戚,哀哉!
君子得志而在上位,則兼善天下而澤下於民,何陵下之有?不得志而在下位,則獨善其身而名立於後,何援上之有?是故君子修其在我者而已。
或曰:‘十六章“鬼神之為德”,或以德與鬼神分道器,而以鬼神為氣;或以德字貼鬼神字,而以鬼神為理,願聞畫一之論。’曰:‘愚意下説恐是。上説即侯氏形而上下之義,而已有朱子定論,何足多辨乎?蓋鬼神者,二氣之神明,而與理合一者也,其占地稍闊,故有專屬氣分者,如伯有(癘)〔厲〕[1]之類是也;有與理合一者,即此章之鬼神是也。何以知其然也?經於為德至矣下,直以不見不聞、體物不遺、誠之不可掩承之;朱子於章下又直以費隱二字斷之,則此章之以與理合一者為言可知也。朱子又嘗論鬼神之義曰:“比理則微有迹,比氣則自然又靈。”微字已八九分理邊物,‘自然’二字尤非氣字所可得預,即此而鬼神之為氣為理,又可知也。’有難之者曰:‘此與鳶飛魚躍義同。鳶飛魚躍,氣也;所以飛躍,理也。而子思只言上下察,而不言理之上下察者,何也?欲人知道器之非二物也,非直以鳶魚為理也。此言鬼神亦然。鬼神固氣也,而只言鬼神之體物不遺、不見不聞,而所以體物、費也。所以不見聞隱也。之理自在其中云爾,非直以鬼神為理也。’此言似矣。而但章句直以體物為費,不見聞為隱,則鬼神與費隱終不可分。何哉?蓋此章之旨,終覺至難見,亦至難言,聊此兩存,以備後考,且以待知道者云。
十七章言盛德者之必受天命,而孔子之不得位與壽,何也?豈德有遜於之大歟?曰:否。孔子則當天運之極衰,理失其常耳。抑亦先儒所謂天地聖人之有所不能盡者歟?
二十章修身為天下之本。身不修而體不立,道將從何而生哉?故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即又在天,天只是理而已。知此理而存諸身,謂修身,故又曰思修身‘不可以不知天’。然若非生知之聖,必由學而後知,是以莫大乎好學。誠能好學,而知吾性之與同,而利行勉行,真積力久,則可以至於聖人矣。故又曰‘及其成功則一也’。
學問思辨,所以窮此理而致其知也;篤行,所以存此理而誠其身也。而五倫者,天下所共由之路,故曰達道也。所以能行此達道者,惟知仁勇三達德。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守此也;勇,所以强此也,故曰‘所以行之者三’也。然此莫非實理,‘不誠無物’,德何自而立乎?故又曰‘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而已。
好學之近乎知,以其知此德之本明,而欲勉學而明之,雖姑未及乎知,而將以至於知矣,故曰‘近乎知’;力行之近乎仁,以其好善而力行,欲以誠其身,雖姑未及乎仁,而將以至於仁矣,故曰‘近乎仁’;知恥之近乎勇,以其恥不若人,而知所以自强,則必將奮往直前,不患半塗而廢,故曰‘近乎勇’。
二十一章性教之説,何也?曰:生知安行,所性而明無不照之謂,自誠明之謂性也;學知利行,由教而擇善復性之謂,自明誠之謂教也。‘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聖賢之别雖有此性教之異,而‘成功則一也’而已。
聖人所性而無妄,如天之無為而成焉,故云天道;賢人由教而致乎誠,即人之所當自道也,故云人道。
二十二章,性者,萬物之一源,能盡己之性,則可以盡乎人物之性矣。然物之氣不若人之通且正,衆人之氣又不若聖人之粹且清,此所以有人物、聖衆之别焉。苟非天下莫能加之至聖,能察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行者,而品節其準則,使人物之生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彼偏塞而為物者固無論已,其同得乎正且通而為人者,亦將何以復其性而參為三才乎?故愚謂:聖人不生,萬世將未免駸駸長夜,而人類之違禽獸不遠。嗚呼大哉,聖人之恩也!
二十三章致曲之説,何也?人性雖同,而氣稟不齊,衆人則不能如聖人之渾然全體,故四端之發見者有昏明微盛之不同。學者苟能因其善端發見之偏,一一用力而推致之,以求至乎其極,則昏可使之明,微可使之盛,而有以貫乎全體,純乎天性,而聖人之‘至誠無息’,可以由此而至,故曰‘曲能有誠’。誠則其盛德之發見,自然有下六者之應焉。學而至於此,則神矣,雖鬼神不能窺其際矣。
二十五章‘誠者自成也’者,何謂也?萬物各得實理而生,故曰‘誠者物之所以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何謂也?循性之謂道,故曰‘道者(物)〔人〕之所(以)〔當〕自行也’。夫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在天曰實理,在人曰實心。以理言,則萬物之終始,皆此理之所為;以心言,則萬事之終始,皆此心之所為。此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也。言之於天,則‘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實理;言之於人,則‘聖人之心,純亦不已’,而汎應曲當,酬酢萬變,莫非實心。若未至於聖人者,則其本心之實不免有間斷,而其用之發見不能無妄,妄則不誠,不誠無物耳。此君子所以貴於誠也。
誠雖自成,而物我無間,既已成己,則又當推以成物也。成己為仁,以立體而言;成物為知,以推及而言。成己成物,雖有彼此之殊,而理則一也,故曰‘合内外之道也’。成己之時,則以修身為本;成物之時,則以推己為本。而成己成物,各有其義,故又曰‘時措之宜也’。
二十七章盛稱‘聖人之道’,又言非有人則‘至道不凝’之義,凝字最有味。而下文始詳言入德之方。何謂入德之方?存心與致知是已。其曰‘尊德性而道問學’,尊德性者,涵養本源,閑邪存誠,‘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者,讀書窮理,密察明辨,‘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此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致廣大、極高明、温故、敦厚,皆‘存心之屬’,而應上‘峻極于天’也;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皆致知之屬,而應上‘三百、三千’也。聖人之道,語其體,則至大至廣,廓然而無限量;語其分,則至微至細,粲然而有條理。十二章所謂‘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者,正謂此也。
心者,性之器,存心所以養德性也;知者,心之靈,致知所以明德性也。非存心,則私欲汩亂、大本不立,固無以致知;非致知,則心體昏昧、燭理不明,又何以存心乎?存心者,修此大德,而凝是道之大也;致知者,修此小德,而凝是道之細也。此修德凝道之説,所以為‘吃緊為人’,‘活潑潑地’,而與首章戒懼慎獨、三十章敦化川流上下貫通、節節照應者也。章句曰:‘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大小者,指尊德性、道問學二者而言也;首尾者,以尊德性、道問學與下文八句而言也。有志於學者,真能用力於此,至於欲罷不能,則道可凝而聖可學矣。嗟乎!有為者亦若是,‘何人哉?予何人哉?’
二十九章至三十二章,皆極稱聖人之道與天地同流之義。而至於卒章,又恐學者馳心於高深玄遠,而無以為進德之基,故復示之以為己誠身之要,使學者知所以用力之方。夫‘衣錦尚絅’者,言修其在我,而不求人知也。‘潛雖伏矣,亦孔之昭’者,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欲人之致謹於幽獨之中也。‘相在爾室,不愧屋漏’者,言燕居獨處之際,思慮未萌之時,亦必戒慎恐懼,無少偏倚,無愧於屋漏之日光也。其示人為己之道,可謂深切著明矣。或曰:‘篇首先言戒懼,而此則以慎獨為先者,何也?’曰:‘彼則先體而後用,故戒懼為先;此則由外以及内,自萬事為一理。故慎獨為先。先體後用者,示道體也;由外及内者,示工夫也。’此固立言之大意,而其首尾先後之間,至理存焉。讀者宜致思焉。
中庸一書,皆明道不可離之意。而始言‘天下之大本’,未發之中。‘中散為萬事,自第二章至三十二章。末復合為大本’。而‘慎獨’一節又為中間萬事之樞紐、一篇之起結。慎獨為聖學徹始徹終之事,故首章未發下即言此以為萬事之權輿;末章‘不動而敬’上又言此,以為萬事之結局。非但義理精深,立文命意亦極微妙,真聖人之言也。
中庸之道,不過曰真實無妄。故此篇大旨,自首至終專以誠為本,而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此乃聖人至誠之德自然之應,而聖神功化之極致也。子思既極讚聖德之至盛配天,而又必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終之,其形容聖道之妙,蔑以加矣。於乎朱子曰:‘至誠之(德)〔道〕,非至聖(莫)〔不〕能知。’其子思之謂歟!
余少讀,竊欲劄出一得,而因循未果。今七旬且迫,衰病滋甚,自知餘日之無幾,乃於丙午冬,略記所嘗强揣之意。而其奈閨内無講質之益,加以神思銷耗,辭不達意者十居八九,其不為摸(像)〔象〕[2]之歸者幾希。而然而猶爾者,所以少酬平日之志,且以俟知者之斤正云。
傳最難讀,頃去劄録,更思之,率多未瑩,殊可愧歎。到今自量,於此等經義,前日放過處,間或有依希窥見者,如使我更為劄録,則似或小愈於前。而慘慼以後,萬事如浮雲,心氣若死灰,更無勉强自力之望,奈何。向者此一段,二十七章。略改以附,營便更念,此段義意尤極微妙,窺之甚難,形諸説益不易。此是心性情本源工夫最緊切之義,故閒嘗收召殘魂,復此改草,而亦不免未瑩之歎,真所謂五十步百步之間也。然猶勝於舊,删彼存此,如何?送義二十七章改本時與季弟别紙。

☚ 15_020中庸通理   15_022中庸記疑 ☛
000037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