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浩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浩罕❶(Khokand)国名。又译霍罕。公元18世纪初,由进入中亚的乌兹别克人在佛尔哈拉河流域建立的封建汗国。曾和中国新疆喀什噶尔等地通商。19世纪30年代国势最为强盛。1876年被沙俄吞并。 浩罕清代国名、城名。即《史记》、《汉书》中的大宛国。浩罕国是18世纪中叶,由乌兹别克族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亦作霍罕、敖罕。王都浩罕城。故址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浩罕城,为浩罕国都城,亦作霍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浩罕城。 浩罕部落名。国名。18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封建汗国。以浩罕为首都。信奉伊斯兰教。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追击回部大小和卓,遣使臣至其地。首领额尔德尼伯克表示归附,为清朝藩属,遣使入觐。后来国力渐强,侵占哈萨克、布鲁特牧地,侵犯清朝边境。唆使逃亡和在其地繁衍的回部和卓后裔不断侵入南疆作乱。同治四年(1865)沙俄乘其内乱入侵。光绪二年(1876)灭其国,置费尔干纳省。 浩罕一作“敖罕”或“霍罕”。十八世纪初乌兹别克在中亚所建三封建汗国之一。位于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有安集延、纳曼干、玛尔噶朗、浩罕四城。首都浩罕城。居民奉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亦较发达, 与我国新疆喀什噶尔等地有贸易关系。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伯克额尔德尼请求内附,贡马,后大和卓木波罗尼都次子萨木萨克逃往浩罕,在浩罕统治者支持下,其后裔不断返回新疆发动叛乱, 成为新疆长期动乱的因素之一。十九世纪后半期, 因内乱频仍, 外受布哈拉国的压迫和沙俄的入侵, 国势衰微。1876年(光绪二年)为沙俄所并。 浩罕❶国名。又作霍罕、敖罕、郭酣、蒿汉。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18世纪初年以前,受制于布哈拉汗国艾米尔。后乌兹别克“明”氏族额尔德尼伯克(1753—1770)势力扩大,遂置官自立,并占有浩罕、安集延、玛尔噶朗(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马尔格兰)、那木罕(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纳曼干)等4城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乘清军追击大小和卓木布拉呢敦、霍集占之机,遣使向清朝政府称臣纳贡。因地处东西交通孔道,经济发达,商业繁盛,商人遍及新疆南部各城,并取得各种贸易优惠,将内地茶叶、大黄、绸缎、布匹、陶瓷器等物转贩中亚和俄国,攫取巨额利润,国力渐强。为谋摆脱清朝政府羁縻,先是引兵进犯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族),并其牧地;继又扶植布拉呢敦后裔张格尔、玉素甫、倭里汗、布素鲁克等人,唆使其侵犯喀什噶尔(今喀什)、叶尔羌(今莎车)等地,屡为新疆祸患。同治四年(1865),因统治阶级内讧,北部被沙皇俄国占领。光绪二年(1876),国亡,被划为俄国费尔干纳省。居民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