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洋洋發育’是就氣上説,莫是因氣以見理否?
劈頭説‘聖人之道’,而繼之以‘洋洋發育’,則‘洋洋發育’非道之所為而何?
十二章‘其小無内’,此章‘其小無間’,‘無内、無間’,語各有當否?
十二章大小以道而言,此章大小以物而言,立文宜不同也。
‘至德,謂其人’,德是得於己者,則所得者不過曰道而已。然則道與德又何以分開説耶?
雖有是道,人不能體行而有得,則道無湊泊處。
朱子以‘尊德性’以下五件屬之存心,‘道問學’以下五件屬之致知。致知,知也;存心,行也。如此説,恐無悖於朱子之意。而明儒多以‘尊德性’屬存心,‘道問學’兼知行,‘盡精微、知新’屬知,‘道中庸、崇禮’屬行,得無違於‘此皆致知’之義乎?
明儒説,未見其然。存心亦未盡行底工夫。大抵聖賢論學,自有多般,必欲以此準彼,一一配屬,則鑿矣。
涵泳已知,敦篤已能,明儒多以已知已能為良知良能,豈其然乎?
誠然。
‘敦厚以崇禮’,以‘以’换‘而’,亦有意否?
恐無别義。
所引烝民詩,新安以為證無道嘿容。此是統結上文之意,則恐不只為無道説,新安説未見其必是。
此詩本説仲山甫之事,豈得為無道之時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