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將言道之體段,故因用而達體。道本不違於人而隨人以行,故言道必稱君子。
第二章以下是論中庸,中庸固是道,而未及乎道之體用之實也,如言天地,道是天地也,中庸是方圓也。故又更端始説出道之全體大用,以明道不可離之意。第二節以賦與而言,即體無不具也。第三節以發用流行言,即用無不著也。朱子曰‘以形而上者言,則沖漠者固為體,而其發於事物之間者用也’,即第二節之意;‘以形而下者言,則事物又為體,而其理之發見者為之用’,即第三節之意。即體即用,以明費隱,而為下八章總腦。蓋‘鬼神’章前三章從第二節來,體之費隱而與率性之道相應;後三章從第三節來,用之費隱而與修道之教相應。十三章章下注曰‘皆費也’,曰‘至隱存焉’;十七章章下注曰‘見道之用廣也’,曰‘為體微矣’,此皆提起處,參互細看,則自可領會得來矣。
道之為體,無聲無臭,無形影,無造作,至微至隱,有不可著言語形容,立定字目。如道字、理字、中字、太極之類,皆借有形象底立名,使之想像心會,有以自得於言意之表也。故此八章言率性之道,以明中庸之實體。而道是人事當然之則,故即其發用流行於人倫日用之間者,或遠言之,或近言之,或言其小,或言其大,使學者因其所已言者而默會旁通,以盡其所未言者。然其所未言者,亦無不包在其中,學者即其事,隨其言,反覆參驗,得其旨意血脈之所歸,則其大意所在自可心會出來,更無别法也。大抵道有體用,舍體用不可言道,故自此以下九章皆即體即用以明費隱。十三章至十五章就身上主體而言,而費隱在其中。十七章至十九章就事上主用而言,而費隱在其中。十六章承上之體立,而起下之用行。道之得於身為體,措於事為用。此體用字與‘隱為體、費為用’之體用不同。二十章兼體用,以總結十二章以下,而費隱亦在其中。無非明道之體用,而工夫功效、大綱大致亦莫不包貫在也。
‘費隱’八章,本所以形道之體而顯道之用也,乃以費隱明道之體用,非以道明費隱也。大抵道自費隱,故言道而費隱自在其中,其主意在於明道,非在於發明費隱而已也。下天、人道,小、大德之類倣此。蓋自此以下八章明道之體用,知者知此也,仁者行此也,勇者强此也,所謂‘依乎中庸’,依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