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
前章言聖人之德,極其中庸之道,至矣,盡矣。子思恐人騖於高遠,忘下學之功夫,故復自下學立心之始,以漸進於上達高妙之地,再序入德、成德之序也。○首節,論須為己不求人知。而‘知微之顯’以起下慎獨之意。○二節,承上文論致謹於人所不見處。○三節,論致謹於己所不見處。而言‘不言’,以起下‘無言’而已。○四節,承文論不待言説而人自化之驗。○五節,論聖人至德淵微,自然之應,中庸之極功也。○末節,形容不顯之德而歸之於天。
天字即首章‘天命’之‘天’字,末復合為一者此也。但彼原其所自出,此要其所自成。
中庸四大節,前三節皆孔子結之。○第一節,自性命之源言之,次以大舜、顔淵、子路之三達德為道之門,其後則曰‘吾不為之、吾不能已’結,是孔子折衷之也。○第二節,言費隱。其下歷敍大舜、文、武、周公,次以孔子之論政繼羣聖之後。○第三節,言誠,反覆於天道、人道,得時措之宜,垂萬世之法,非孔子不可也。中庸之道至仲尼而集大成,故節節提舉而明之。○後一節,到是小底中庸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