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則榮章】
仁則榮,不仁則辱。
語類 ‘仁則榮,不仁則辱’,此亦只是為下等人言。若是上等人,他豈以榮辱之故而後行仁哉?伊川易傳比彖辭有云:‘以聖人之心言之,固至誠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後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蓋且得他畏危亡之禍,而求所以比附其民,猶勝於全不顧者,正謂此也。僩。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或問 ‘“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何也?’曰:‘國家閒暇,人心無事,日力有餘,可以從容審諦而有所為之時也。然人情安肆則亦易以怠惰,是以因徇苟且,常失其可為之時,以至於蠱弊積而禍敗生,則倉皇迫遽,雖欲為之,而有所不及矣。故惡夫不仁之辱者,必及此可為之時而為之,則可以無因徇之失而有積累之功。顧乃不然,而欲及此之時,肆其荒樂,惟恐日之不足。其甚者,雖明知禍患之來,近在朝夕,而不暇顧也,若高緯、楊廣之流是矣,其國有不亡哉?’
今此下民。
存疑 鳥之巢在民居之上,故曰下民。
孔子曰‘為此詩者’‘知道’。
或問 聖人之所謂知道者如此,而近世陋儒,乃有謂‘釋氏之徒知道而不可以治世者’,則亦異乎孔子之言矣。夫知道矣,而不可以治世,則彼所謂道者,果何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