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042盡心 上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042盡心 上篇

【盡心 上篇】

‘盡其心’章 格致。
問:以物格知至之序言之,當先知性而次盡心。今以盡心先於知性,其義如何?
曰:心者,主宰乎一身而能該貯敷施底物;性,乃心中所具之理也。然欲盡其心,則必先窮此理,然後無所敝,而有以極乎是心之全體。故孟子之意,以為能盡其心者,以知其性故也。如是看得,則固無悖於物格知至之序也。若曰‘盡其心則知其性’云爾,便倒了,不成義理。
問:集注云‘心者,人之神明’,若於物則不可言心否?
曰:心字本為人而設。然以知覺言之,雖禽獸,何可謂無其心?但最靈之心則惟人得以有之耳。
問:‘心之量’,量字。
曰:心之本體與天同大。與天而同其大者,即其量也。量,是容而有之底意。
問:存心養性,何以為事天底道?
曰:心與性,此則人之稟受於天者,而不能存之、養之,以至牿亡傷害,則其可謂奉承天命者乎?故曰:事天之道,只在於存養此心性也。
問:‘立命’之‘命’,專説理乎?抑兼説氣乎?
曰:正義則專説理。然此段所以接起下章,故自然有帶氣底意思。
問:‘立命’之立字。
曰:殀壽死生本有定理,而心為所動,不能順俟,則於其所付之命便已害了,不得全矣。全其正命而不被他動摇,這便是立。
‘求則得之’章
問:‘是求有益於得’,此一句,一説謂求在我者,故得則有益於己;一説謂是求也有必得之理,以其得之,故謂之益。二説何是?
曰:仁義禮知,我所固有者,故得之則於己為有益。蓋得此則為人,不得此則不為人也。富貴利達只是外物,故雖得之亦無益於身心也。‘有益於得’,此句對下文‘無益於得’看了,則其義自明矣。後一説甚没緊。
‘萬物皆備於我’章 修身事。
問:‘萬物’是總言事物,則禽獸草木亦在那裏否?
曰:若説草木禽獸之理皆具於我,則是犬之性、馬之性亦在我方寸之中矣,其可乎哉?此言‘萬物’者,蓋就自家一身上凡百物事動静云為而言之也。
問:‘反身’之反字。
曰:事物之理散而萬殊,然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内,故反而求此理於吾之身裏也。此反字與‘反之’之‘反’不同。
問:‘反身而誠’,是誠者事耶?抑誠之者事耶?
曰:‘反身而誠’,只是仁者事。不待勉强行之而至於仰不愧、俯不怍,則雖聖人何以加此?
‘行之而不著’章 格致事。
問:集注‘知之明’、‘識之精’,知、識何以分言耶?
曰:知與識似無分别,而識則較深於知。
‘人不可(而)〔以〕無恥’章 格致事。
問:‘無恥之恥’,此‘無恥’云者何義?
曰:當恥而不知恥,謂之無恥。
‘恥之於人大矣’章 格致事。
問:注‘機械’二字。
曰:機是弩,穽之類。為弩以陷獸者,用智巧密;械是枷,為枷以鎖人者,其制亦巧。所謂機事、機心,其意同此。
問:‘不恥不若人’,注或説似勝。
曰:若作‘知恥不若人’,則意義自明,而不字終為未瑩。以文勢看他,則似謂‘不恥其不若人’。而但章内本意只説人當有恥而已,於此遽作‘不如人’意思看了,則語勢突兀。故朱子先釋以‘無恥一事’,而繼之以或説也。
‘子好遊乎’章 格致事。
問:‘知’、‘不知’、‘囂囂’,何以為遊之之道耶?
曰:世之遊説者,惟求知於他人,而不務實於自己,是昧於義理之人,而不足以語遊也。且以孟子遊之之道言之,歷聘列國,似求聞達,而必其尊德樂義、内重外輕,觀於枉尺直尋之戒、天爵人爵之語,可見其樂天知命,囂囂自得,何嘗以人之知不知為吾心之欣戚哉?想句踐好遊説求見知者,故孟子告之以此。
‘待文王而後興’章 格致事。
問:必稱文王,何也?
曰:三代作人之化莫盛於文王,讀二大雅可見。
‘附之以之家’章 格致事。
問:‘自視欿然’者,其可謂不能淫歟?
曰:這是富而不驕者,不驕便不能淫矣。
‘以佚道使民’章 治國事。
問:‘以生道殺民’云者,是謂本有好生之心,故雖殺之而無所怨耶?
曰:只説本有好生之心,則殊覺汎然。蓋君子之於民,先須教導,使之無陷於罪者,其意本欲生之也。及其為惡而罪不可赦,則不得已而殺之者,出於除害以安斯民,去惡以勵其餘,而其心則欲其生也,非欲其死也,故曰‘以生道殺民’也。
問:上句只曰‘不怨’,下句則云‘不怨殺者’,何義?
曰:勞與殺,其輕重甚懸。故於‘殺民’之下必曰‘不怨殺者’,以明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而苟以生道殺之,則亦無所致恨也。
‘伯者之民懽[1]虞如也’章 平天下事。
問:在上者之施於民也,既有公私之殊,則其民之所以懽虞、皥皥,亦有公私之可見否?
曰:伯者之道,上既以私惠施民,故民亦以私惠懷之。其懽虞也者,以其私利於己也。這等處便可見私心。至於聖人之政,則如天地之發育萬物,德之被也自然,化之成也無為,故民亦莫知其誰之使然。這儘是廣大至公底氣象。
問:‘所存者神’,是指存乎中者乎?抑指見於物者乎?
曰:存主乎方寸者便神妙不測,而於感應斯速處即可見這個神。如孔子之‘立斯立’以下四個斯字,即其感應之速,此可驗心所存主之處至神而莫測者也。
問:過化、存神,先言化而後言神者,何義?
曰:‘所過者化’,以其所存者神,故先言化也。聖人之言,皆言用以及體,言顯以著微耳。
‘人之所不學而能’章 格致事。
問:愛親自孩提時已知,而敬兄則必待長而後知之,何也?
曰:此可見仁義之别處。蓋仁者,心之全體,而其用為愛,此則不待思量而油然自生者也,故自二三歲時稍有知覺,而便能知愛其親;義則生於此心之裁制也,故弟之於兄也,及其稍長,然後始得以知所敬矣。且父母兄弟雖是一氣,然子之於父母,猶枝之於根,兄弟則分形異枝,猶有彼此之别,此所以有愛敬之先後也。
問:良知、良能,就愛親、敬兄上分看耶?抑知愛敬者是良知,能愛敬者是良能否?
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此兩知字,可驗愛親、敬兄之均為良知也。蓋孩提及長雖不同,而其知之則皆出於本然之善,其知也既不待學而知,故其能也亦不待學而能,所謂良知良能也,此恐不可分看。
之居深山’章 格致事。
問:感觸他人之善,而吾之所以應之者便沛然莫禦,其理如何?
曰:人之一心,虚明渾然之中萬善具足,此則不以人與己而有異也。惟其無異也,故天下之善苟有感觸於吾心,則吾心之善自然相應。然衆人之心汩於私欲,不能全其本然之善,以至虚者塞、明者昏,則雖有善言善行之見聞,而便礙隔不相入;惟聖人之心至虚至明,純乎天理,故一有感觸則即犂然融會,不待勉强而自趨沛乎若決江河之莫禦也。且其所謂‘善言’、‘善行’,初非不足於者,而只是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此其所以為大舜也。
‘有事君人者’章 格致事。
問:‘事君人者’,不曰臣而曰人,豈以如此之人不足以謂臣故耶?
曰:具臣、亂臣亦謂之臣,則此曰人者,未知其必有深意。但既言‘事君’,則自可知其為臣;且以文勢言之,若曰‘事君臣者’云爾,則語意未穩。
既曰‘事君人者’,又曰‘安社稷臣者’,此可見社稷重於君也。
問:‘達可行於天下’,達字如‘聞達’之‘達’否?
曰:達是通達之謂,此則看作‘窮達’之‘達’似是。
‘君子有三樂’章 格致事。
問:必以‘王天下’為言者,豈以四海之富、天子之貴乃人之所欲,而極其榮樂者故耶?
曰:若説王天下是富貴極樂,故於此為言云爾,則是殺不辜而得天下者亦可以言其樂矣。嘗以下章之義推之,澤遠施而道大行,即君子之所欲所樂。然此猶在外而非所得於天者也,斯其所以不得與於‘三樂’之中也。
問:如此則得英才亦是在人,恐不得與於‘三樂’也。
曰:澤施道行,則必待有位然後可以能焉,此則在外也。至於教育英才,不待位而亦可也,只將所樂乎己者以及人而已。且施澤行道,其效只及一世便休,斯道之傳,得之者衆,則天下後世無不被澤。此孔子之化所以賢於也。然則聖人之所大願欲者,宜不在彼而在乎此也。
‘廣土衆民’章 格致事。
問:必以‘中天下而立’為言,何也?
曰:若偏立於一隅,則無以大行其道,使天下之民皆被其澤也。
‘分定’云者,是生來承受於天,若有恒分,合下已定了,更添減不得也。
仁義禮智是性,性具於心,故曰‘根於心’。
伯夷’章 治國事。
北海,即之郡名,距東海不遠。
問:只曰‘導其妻子’而不及其民之身,何義?
曰:奉養之事,多是婦女主饋,少者服力,而後得致其養也。且所云‘其’者,指民也。教導其民之妻子,則其民之身自在其中矣。
孔子東山’章 格致事。
問:水之源也、日月之明也,何待觀瀾與容光,然後知其有本耶?
曰:觀於順下之流,而汎曰‘此水之源有本’云爾者,不若就瀠回湍急之處而識其源之長也;觀於通達之地,而汎曰‘此日月之明有本’云爾者,不若於罅隙必照之際而驗其明之大也。故必於湍瀾而知水之本,必於容光而知明之本。其可謂善觀矣。
‘鷄鳴而起’章 格致事。
問:‘孜孜[2]為善〔者〕,之徒也’,然則之憂勤惕慮,不可曰孜孜否?
曰:聖人‘至誠無息’,著孜孜字不得。至於亦然。殺人為脯、恣行凶慝,是不可但云‘孜孜為利’而已。
‘利與善之間’,此間字即幾字之義。蓋天理人欲,同行異情,差之毫釐,繆以千里,其幾甚可畏也,學者可不深察而克慎之乎!
楊子取為我’章 格致事。
昔有人問楊朱曰:‘拔子之一毛以濟天下,子肯為之乎?’曰:‘天下固非一毛可濟。’其人復問曰:‘假使能濟,則為之乎?’不答。似此貌樣,恰似當今時俗一般。時俗之人,聞他人勸己為一言一事以救斯世,便云:‘以我一言一事,何能有益其人?’又曰‘此是當然底道理,第可為之而已,利益與否有不足計也’云爾,則乃曰:‘雖然,不可為也。’噫!此等人一個肚子裏都是‘為我’二字,其周遮苟且之態,實為有識者所嗤。學者讀這個文字,要當深究義理。
問:何謂‘舉一而廢百’?
曰:為我、兼愛、執中,皆是舉一。而徒知其一,則事事便行不得,所以謂‘廢百’。百者,多之稱也。
‘饑者甘食’章 格致事。
問:不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事事能過人乎?
曰:大抵富貴順境也,故處之猶易;貧賤逆境也,故處之甚難。人於其難處能處得好,則將何事不能及人也?
柳下惠’章 格致事。
問:‘不以三公易其介’,此是特立不倚底人。如此之人本自欠和,柳下惠既有此操,何以又得和名?
曰:此是柳下惠聖之和處,不似它人和則便至於流也。蓋柔而能濟之以剛,然後可謂之和;若和而流,便不是和。
‘有為者譬若掘井’章 格致事。
問:吕侍講云,不及孔子,終‘未免為半塗而廢’;輔氏亦云,未及聖人,則‘未及夫泉也’。然則自以下,皆未至聖人,此四賢亦可謂‘不及泉’乎?
曰:孟子此喻蓋為用工者而發。夫學者用工,當以聖人為準,未及聖人,則便不可道工夫到極至處,此所以有‘不及泉’之喻也。若必以以下大賢地位較去他淺深,則殊失本義。然必欲較看,則這等大賢俱是亞於聖人者,何可謂‘不及泉’乎?但視夫子之及泉宜有多少分數爾。
性之也’章 格致事。 下十八章同。
問:‘假而不歸’,歸字何義?
曰:凡物假借於人,必當還之。彼五霸者,既不實有仁義,而只是借其名而有之。此猶假諸人之物也。及其借而有之以終其身,又何異於假諸人而不還者乎?
又問:‘惡知其非有’之義。
曰:昔有人好為虚語,仍以習熟,及其久也,亦以其虚語終作實談,而不自知其為虚語也。譬如此册,本是他人之册,而我既借來,久而不還,則仍以為己物,而終亦不悟其非己之所當有者也。
‘王子問’章
問:仁則曰‘居’、義則曰‘由’,何也?
曰:仁是心之全體,義是因心裁制。以其主乎内,故得‘居’之名;以其用諸外,故得‘由’之名。
仲子,不義與之齊國’章
問:國之辭受,豈是小廉哉?
曰:以人倫為重故也。
問:‘以其小者信其大者’,此句難曉。
曰:與齊國而不受者,雖若難矣,而亦不過舍簞食之類,此皆人之小廉耳。人之所以莫大者,以其有人倫也。苟無人倫,則人之大節亡矣,不可謂之賢也。此章本文雖無賢字,而其上下信字之義,皆謂信其賢也。朱子得一賢字於本文之外,既於上文‘人皆信之’之語釋之以‘信其賢’,又於‘信其大節’之下足之以‘遂以為賢’四字以明其義。蓋此大者,即所謂‘人莫大焉’之‘大’。有此大者,然後方可謂之賢。知此,則其小大自可見矣。或云:‘此“小者”指舍簞食豆羹,“大者”指與齊國不受。’此則恐不然。
桃應問’章
問:‘有所受’,受之於誰也?
曰:受之先王。
皋陶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為尊;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為大。此個義理明白正大,如青天白日,即中庸之中、大學之至善也,小違於此,皆苟焉爾。讀孟子此等文字,令人胸襟灑然。
孟子’章
問:此章大指在‘居天下之廣居’一句,而上文既以王子為言,下又引君之事,更無一言及於居仁者之事,何也?
曰:此正引彼證此者也。彼王子以所居之不同而氣體有異,則夫居廣居者,德之潤身自可知矣;之君其居相似,而其聲亦同,則千古聖賢相去雖遠,而其氣象之如出一人者,又可見矣。不言之中,意味無窮,讀者當深玩之。
‘形色天性’章
問:‘形色,天性也’,此句與告子所云‘食色,性也’之語,語勢有異否?
曰:告子只是認氣作理,故直以食色為天命之性。孟子此言謂形色之中有他自然之理,其旨義固自判異。今單指此二句而言之,話頭無異,然以告子本來所見‘仁内義外’之言論之,則自可見與孟子所言相背矣。
齊宣王欲短喪’章
問: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此言,與王問對之辭耶?抑告之孟子而論辨其事者耶?
曰:此是當時王有欲短喪之意,故公孫丑以此告諸孟子,而孟子辨之又如下文所言也。首曰‘齊宣王欲短喪’,繼之以‘公孫丑曰’云云者,自是記言之凡例。如下段‘王子(為)〔有〕其母死’,此等文勢,亦一例也。
問:王短喪之意,蓋欲為期,故附其説而謂之‘猶愈於已乎’。抑其欲短喪者或為三月五月,本未及於期,故欲引而進之於期乎?
曰:此雖不可的知,然以之言觀之,則王之意,似是欲短三年為期耳。
‘君子所以教’章
問:兼才德,故如時雨化之;以下不能兼之,故各因一偏成達,而未得如時雨之化否?
曰:顔子之聰明、曾子之篤確,固非諸子所及。故其於聖人之教也化之甚速,無所不悦,默識心通,告之以‘克復’而直請其目,諭之以‘一貫’而即對曰‘唯’。有若草木之得時雨,一夜之間菀然茂盛,莫知其所以化之者也。以下,亦皆有才有德,能至於大成就,而但其入乎聖人之教者欠些速字,所以不得如時雨之化耳。
問:‘成德’、‘達材[3]’,二者連書,何也?
曰:德與材各因其所長而成達之也,非如‘時雨化之’、‘答問’、‘私淑’之懸截層等者,故不復分書之耳。
‘道則高矣美矣’章
問:既曰‘高矣’又曰‘美矣’者,何也?
曰:只説他高,則是言道體之大而已;‘美矣’云者,所以道其贊嘆欲從之意也。
問:‘引而不發’止‘能者從之’,皆是借喻射者之事否?
曰:‘引而不發’是借射為喻,而‘躍如也,中道而立’以下,不合並看於射者之事也。蓋謂教人之法,微啓其端,不竟其説,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然其義理昭著,如有物躍然於心目之間,而其所以示人之道本非難非易,只在學者勉强與否耳。
先生曰:以‘中道而立’為言,何也?或對曰:應之所言‘宜若登天’,而言其教人者本非難非易也。先生仍曰:初學立心,當以聖人自期,不可曰難,然至於用力,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亦不可謂之易也。於此可見聖人之道非難非易。
問:章下注云‘卑不可抗’,所謂卑者,指何事而言?
曰:聖人之道,有大有小,有高有卑。如日用平常之事,豈不是卑?
滕更之在門’章
問:‘若在所禮而不答’,答字是答對之意耶?抑與下文‘皆所不答’同看以問答之意耶?
曰:上下答字似是一義。蓋彼既有踵門問學之意,而不告之以言、不授之以書者,皆是不答其問,而非以禮答待之意也。
‘於不可已而已者’章
進鋭退速,其理信然。方其進也不知其退,而然其退之之意已見於進時。蓋盛者衰之端,觀於可見也。
‘君子之於物也’章
問:親、仁、愛三者之義。
曰:親是切至之意;仁是推己及人,所施者廣;愛又是推人以及之,其用小了。
‘知者無不知’章
‘急先務’、‘急親賢’,此急字最好看。今人都無這急字,所以便悠悠没成事。夫歲月有限,義理無窮,小而弗力,老矣無聞,豈不懼哉,豈不哀哉!

☚ 11_041告子 下篇   11_043盡心 下篇 ☛
000023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