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16梁惠王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16梁惠王 下

【梁惠王 下】

凡十六章。
或問 首章范楊之説不同,何也?曰:非不同也。范氏以孟子之言為救時之急務,而楊氏亦以為姑正其本,則其意固皆以為使孟子得政於,則夫所謂世俗之樂者,必將以漸而去之矣。但二公之説,皆有所未竟,故使人不能無疑。然從范氏之説而失之,不過為失孟子之微意,而未害乎為邦之正道。從楊氏之説而失之,則是古樂終不必復,今樂終不必廢,而於孟子之意、為邦之道,將兩失之,此不可以不審也。
精義 范氏曰:戰國之時,民窮財盡,獨以南面之樂自奉其身。孟子切於救民,故因王之好樂開導其善心,深勸其與民同樂。而謂今樂猶古樂,其實今樂古樂何可同也?但與民同樂之意,則無古今之異耳。若必欲以禮樂治天下,當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聲。蓋孔子之言,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時之急務,所以不同。○楊氏曰,魏文侯曰:‘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則今樂與古樂固異矣。而孟子之言如此者,蓋樂者,天地之和也,樂以和為主,人和則氣和,氣和則天地之和應之矣。使人聞鐘鼓管弦之音,而[1]疾首蹙額,(則)雖奏以咸英韶濩,無補于治也。故孟子告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
【二 章】
精義 尹氏曰:文王之囿與齊宣王之囿一也,不與民共之,則是害民而已矣。
或問 樂天、畏天之説,其詳復有可得而聞者乎?曰,予聞之亡友何叔京曰:‘仁者以天下為度,一視而同仁。惟欲使人各得其所,不復計彼此强弱之勢,故以大事小而不以為難。如葛與昆夷之無道,湯文慇懃而厚恤之,及夫終不可化,而禍及於人,然後不得已而征伐之,仁之至也。智者達於事變,而知理之當然,故以小事大而不敢忽。然而必自强於政治,期於有以自立功,如獯鬻與吴之方强,太王、句踐外卑躬而事之,内則治其國家,利其民人,終焉或興王業,或刷其恥,此智之明也。使湯文保養夷葛,惡極而不能去,是不仁而縱亂也。使太王、句踐惟敵人之畏,而終不能自强,是無恥而苟安也,又何取於仁智哉?’其説當矣。○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此周頌之言,保天下之事也,而以畏天為言,何哉?曰:聖賢之言,各有攸當。彼以成王而言,則固以畏天而能保文武之天下矣。且古人引詩,斷章取義,固不如是之拘也。○曰:孟子之引詩書,文多與今本不同,當以何者為正?曰:古者詩書簡册重,大學者不能人有其藏,師弟子間類皆口相授受,故其傳多不同,要亦互有得失,不可以一概論也。○諸説如何?曰:程子至矣,吕氏亦得之。尹氏論智者之心,以為用謀而狹隘,則貶之過矣。
精義 伊川曰:凡人有所計較者,皆私意也。孟子曰:‘唯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仁者欲人之善,而矜人之惡,不計較小大强弱而事之,故能保天下。犯而不較,亦樂天順理者也。○吕氏曰:畏天者以人畏天,天人未合。樂天者天人已合,天道在己。○尹氏曰:仁者之心,至公也;智者之心,用謀也。以大事小,則樂天而無不覆載;以小事大,則狹隘而私于一國。仁者之心,知者之心,于此殊矣。能法文武之用心,則民惟恐君之不好勇也。若夫按劍疾視,則其小勇陋矣。
或問 楊氏‘徵招’、‘角招’之説如何?曰:巧矣,然未有以知其説之為然也。
精義 楊氏曰:‘憂民之憂,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民亦樂其樂。“出乎爾者,反乎爾”,理之固然也。’又曰:‘角為民,徵為事,巡所守,述所職,省耕斂,皆民事也。故齊景公作君臣相説之樂,曰徵招、角招也。’○尹氏曰:君之與民貴賤雖不同,而心則未始有異也。孟子所以力陳其説,使曉然易知,其言可謂深切矣。齊宣不能推而用之,惜哉!
或問 説者或謂:‘明堂者,王僭禮之所為,信乎?’‘不然也。漢書猶言“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則趙氏之説不誣矣。’○曰:范氏、楊氏貨色之説不同,奈何?曰:范氏之説正矣。其愛君之切,而欲窒其利欲之原,其意亦已深矣。然於孟子因機納諫之權,剖析毫釐之妙,則有所未察也。蓋謂公劉、齊王同為好貨,特以公私之異,而有厚民賊民之分,則其勢不甚相遠,而不難於矯革。若直謂此為厚民,而彼為好貨,則其勢隔絶而不復可以相移矣。然此猶特為守正而不變之論耳,至謂太王之事為正家,則避難倉皇之際,攜其婦子而來,何以見其所謂正家者哉?是愛其君之切,欲其言之美,而不虞其説之牽强而不足以取也,其亦誤矣。至於楊氏並前章‘好勇者’為説,則有意乎孟子之權矣。然於孟子陳善閉邪之正,似亦未察於毫釐之際也。蓋王之小勇,正所以害夫達德,故孟子請其無好此勇而大之,非欲其反此小勇而大之也。好貨好色,人情所不免,但王專於私己,而不思及民,故孟子欲其與民同之,非欲因其邪心而利道之也。此其為失,特辭義名言之間有所不盡,非有甚害,然其説恐未免於曲學阿世之譏也。易所謂‘遇主於巷’者,以程傳考之,亦不如此。後段所論紹述則善矣,然不敢正言熙豐之失,則意亦有所未盡者,讀者詳之。
精義 或謂:‘孔子尊周孟子欲齊王行王政,何也?’伊川曰:‘譬如一樹,有可栽培之理,則栽培之。不然,須别種。聖賢何心,視天命之改與未改爾。’○楊氏曰:智仁勇,天下之達德也。智知之,仁守之,勇行之,三者闕一焉,非達德也。則人君固不可無勇矣,而王以是為有疾,故孟子告以文之事,使廓而大之,則安天下無足為者矣。若夫好貨好色,則生于人君之邪心,不可為也。然而孟子不以為不可者,蓋譬之水逆行,中流而遏之,其患必至于決溢;因其勢而利導之,則庶乎其通諸海也。故以公劉、太王之事告之,陳古之善而閉其邪心,引之于當道也。其自謂‘人莫如我敬王’者以此,易之睽曰‘遇主于巷’,亦斯之謂也。前闕。〔謂〕[2]以上合下,便執得‘繼述’兩字,牢更不可易。予謂‘繼述’兩字自好,但今用之非是。當時自合説與真個道理。且好貨好色,孟子猶不鄙其説而推明之,況上有繼述之意,豈容無所開道,而使小人乘間,謬為邪説以進,則其末流激成今日之弊,不足怪矣。夫繼述之説,始於記所稱武王、周公,今且舉周公事明之。文王耕者九一,周公則更而為徹;文王關市譏而不征,周公則征之。武王克商,乃反政,政由舊。逮周公七年制禮作樂,昔者武王所由之政安在?聖人作處,惟求一個是底道理。若果是,雖之政有所不革;果非,雖文武之政有所不因。聖人何所容心,因時乘理,天下安利而已。且如神考十九年間,艱難勤苦,制為法度,蓋欲以救時弊、便百姓也。便百姓則其志,救時弊則其事,此獨不當繼述乎?今繼述足以救時弊、便百姓也,是亦神考而已。釋此不務,乃欲一二以循熙豐之迹,不然則為不孝,此何理也?且如祖宗天下,百有餘年,海内安樂,其法度豈不皆善?神考一起而更之,神考亦知要是而已,謂之不孝,可乎?自末至五代,禍亂極矣,太祖、太宗順人心,正天下,傳數世而無變,豈常人做得?然而法度不免有弊者,時使之然耳。若謂時使之然,則神考之法,豈容獨能無弊?補偏救弊,是乃神考所以望乎後世也,何害于繼述,而顧以為不孝乎?今之所患,但自不敢以正論陳之于上,恐有妨嫌,若吾輩在[3]朝廷,須是如此説始得。其聽不聽,則有去就之義焉。議論不知道理所在,徒有口辯,勝他識道理,人不過如戰國説士,遇孟子便無開口處。○尹氏曰:孟子之不欲毁明堂,欲王之行王政也,文王之政,公劉之好貨,太王之好色,皆指事而言,可謂善引其君矣。
【六 章】
精義 尹氏曰:友之失友道,士師失其職,齊宣王既明知其罪矣。至於四境之不治,則恥于自責,此齊宣所以終不足與有為也。
或問 ‘進賢如不得已’之説。曰:張子之説恐不然。楊氏後段之意甚善,王之所以無臣,正坐此耳。
精義 張子曰:國君進賢,如徇從人情,不得已而進之,則貪妄者日益進於上,廉恥之人反屈于疏賤矣。○吕氏曰:世臣,如畢公‘弼亮四世’之類。○楊氏曰:國人皆曰可殺,然後殺之,則殺之者非一人之私意,不得已也。古者司寇以獄之成告于王,王三宥之,然後致刑。夫宥之者天子之德,而刑之者有司之公,天子以好生為德,有司以執法為公,則刑不濫矣。○問:‘或謂人主之權當自主持,是否?’曰:‘不為臣下奪其威柄,此固是也。書稱曰“用人惟己”,而孟子亦曰“見賢焉,然後用之”,則人君之權豈可為人所分?然孟子之論用人、去人、殺人,雖不聽左右諸大夫之毁譽,亦不聽國人之言。因國人之公是非,吾從而察之,必有見焉而後行。如此,則權常在我。若初無所見,姑信己意為之,亦必終為人所惑,不能固執矣。’○尹氏曰:世臣則累世修德,必能輔君以道而可則者也。取人苟不詳審,則好惡必不公,為害甚大,尚何世臣之有哉?是以國君進退羣臣,必察于國人之論而不自恃也。苟用此道,則賢否判然,人不可得而欺矣。人君之務,孰大於是!
【八 章】
精義 楊氏曰:三仁未去,非獨夫也。三仁去,則天下不以為君矣。是誅一夫也,何弑君之有?世儒有謂湯武非聖人也。有南史之筆,則鳴條、牧野之事,當書曰篡弑。蓋其智不足以知聖人,而妄論之耳。○尹氏曰:孟子為當時而言,以警戒時君也。
【九 章】
精義 伊川曰:夫人幼而學之,將欲成之也。既成矣,將以行之也。學而不能成其學,成而不能行其學,則烏足貴哉?○楊氏曰:此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故其言如此。○尹氏曰:孟子之卒不得有為於國,蓋類是也。
或問 伐之事,孟子以為宣王,史記、荀子以為湣王。而司馬温公通鑑從孟子,蘇氏古史從史記、荀子,是孰為得之邪?曰:此則無他可考矣。然通鑑之例,凡前史異同,必著其説於考異,而此亦無説,不知其何據也?○曰:文武之事,與齊之取燕若不同者,而孟子引之,何耶?曰:張子二條,其言詳矣,第深考之,則於文武之心,孟子之意,其庶幾乎!張子曰:此事間不容髮。一日之間,天命未絶,則是君臣。當日命絶,則為獨夫。然命之絶否,何以知之?人情而已。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
精義 楊氏曰:‘民之去,猶避水火也,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王又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是水益深,火益熱矣,民將復避之也。故曰:“亦運而已。”運者,反覆運轉之謂也。’又曰,‘或謂:“文武所謂至德,以不累于高名厚利故也。所謂不累于厚利者,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所謂不累于高名者,有其二而弗辭。”果如此言,則武王之取天下,以為累于利而可乎?孟子之言曰:“取之而民悦,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民不悦,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此論盡矣。蓋文王所謂至德者,三分天下有其二矣,其取天下,何難之有?而文王勿取者,視天而已,初無用心於其間也,夫是之謂至德。’○或又曰:‘湯之伐桀也,衆以為我后不恤我衆,舍我穡事而割正夏,而湯告以必往,是聖人之任者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是聖人之清者也。’此亦非也。湯之伐桀,雖其衆有不悦之言,憚勞而已。若之人則不然,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故攸徂之民室家相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雖不往,不可得矣。文王之時,猶有天下三分之一,民猶以為君,則文王安得而不事之?至于武王而受罔有悛心,賢人君子不為所殺,則或為囚奴,或去之他國,之在天下,為一夫矣,故武王誅之,亦不得已也。孟子不云:‘取之而民不悦,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取之而民悦,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由此觀之,非樂為任,而文王非樂為清也,會逢其適而已。○尹氏曰:文王、武王之用心,凡以為民也。齊人之伐燕,則異是矣。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所以深告之,而宣王未之思也。
或問 十一章之説。曰:范氏之説,深切而詳明矣。
精義 范氏曰:孟子事齊之君,論道德則必稱堯舜,論征伐則必稱湯武。蓋治民不法堯舜,則是為暴;行師不法湯武,則是為亂,豈可謂吾君不能而舍所學以徇之哉?○尹氏曰:湯以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而以千里畏人者,由取之不以其道故也。
【十二章】
精義 尹氏曰:孟子引曾子之言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可謂知所本矣,民心其可强之乎?
【十三章】
精義 張子曰:使民效死,則政教可為。○尹氏曰:事無理之國以求苟安,豈人君之用心哉?與民守之,效死勿去,孟子言其正也。
或問 孟子滕文公太王之事,何也?曰:李氏之言得矣。李氏曰:孟子數語文公以太王之事,蓋以其國小人弱,不過能為善以待子孫,其次則效死而已,固不以湯文之事望之也。然當時諸侯賢而有禮,能篤信孟子之言而力行之,未有能過之者。惜其國小人弱,非有湯文之德,不能以興起耳。故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此之謂也。
精義 張子曰:所為善,故可繼續而行。變詐一時,君子不為,人無取法也。○尹氏曰:齊人將築,而滕文公恐。孟子以太王告焉,繼之以强為善,可謂能自盡也。文公恐懼而不知自强,異乎太王矣!
或問 十五章之説。曰:程子至矣,然其曰大賢以上不可以禮法拘者,權而得中,是亦禮法而已矣。但常人未至於此,則不可輕效聖賢之所為,寧不盡乎禮法之變,而不可失其常也。范氏論仁人所以不私其身者,不足以議仁人之心。至謂天下之得失,不足為憂喜者,又失於過高。太王蓋不得已而去其先人之國,豈以非憂樂之所係而輕之哉?其論去世守之際,亦不如楊氏之精當。尹氏‘人心向背’之云,亦非孟子之意也。
精義 伊川曰:衆人必當就禮法,自大賢以上,則看他如何不可以禮法拘也。且守社稷者,國君之職也,太王則委而去之;守宗廟者,天子之職也,堯舜則以天下與人。如三聖賢則無害,他人便不可。然聖人所以教人之道,大抵使人循禮法而已。○楊氏曰:國君死社稷,故告之以效死勿去,正也。至其甚恐,則以太王去邠之事告之,非得已也。然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亦在强為善而已。故太王去邠,民從之如歸市,不知為善而去國,則民將適彼樂土矣,尚誰從之哉?然滕文公未必能如太王也,使其去國而遂亡,則不若效死勿去之為愈也。故又請擇於斯二者。○孟子直是知命。滕文公以齊人築為恐,問救之之術,而對以‘君如彼何哉?强為善而已矣’。以竭力事大國則不得免,問安之之道,而對以太王居邠,不以其所養者害人,而繼之以效死勿去之策。自世俗觀之,可謂無謀矣。然以理言之,只得如此説,舍此則必為儀秦之為矣。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于智謀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聖賢之道也。天理即所謂命。○尹氏曰:無太王之德,則民不應之矣,尚孰肯從之哉?當是時,不知民心之向背,徒知强弱之相陵,故孟子必以人心向背言之。
或問 卒章之説。曰:范氏所言‘魯侯不可言天’者,甚善,蓋出於李泌‘君相不可言命’之説。
精義 范氏曰:在孟子可以言天,在魯侯不可以言天。賢者在己者有義,在天者有命,修其在己而聽其在天。至於人君,則當尊用賢德,奉行天命,不當諉之天也。○楊氏曰:孟子之遇不遇,治亂興衰之所繫,天實為之,非人之所能也,夫何怨尤之有?○尹氏曰:聖賢之進退出處,有禮義存焉,嬖人妒賢而間毁之,孟子歸之天,可謂知命矣。

☚ 10_115梁惠王 上   10_117公孫丑 上 ☛
000021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