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也章】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語類 昔劉大諫從温公學,温公教之誠,謂‘自不妄語始’。劉公篤守其説。及調洛州司法時,運使吴守禮至州,欲按一司户贓,以問劉公。公對以不知,吴遂去。而公常心不自足,謂此人實有贓,而我不以誠告,其違温公教乎!後因讀楊子‘避礙通諸理’,始悟那處有礙,合避以通之。若只‘好信不好學’,固守‘不妄語’之説,直説那人有贓,其人因此得罪,豈不是傷害於物?李謂:亦有自賊之理。○淳。
剛勇之辨。
語類 問:‘集注云,“剛者,勇之體;勇者,剛之發。”’曰:‘春秋傳云“使勇而無剛者嘗寇”,則勇者,發見於外者也。’人傑謂;‘以五常揆之,則專言勇者,勇屬於義;言剛柔,則剛屬於仁。’曰:‘便是這個物事,看他用處如何,不可以一定名之。揚子雲説:“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亦只是一説。’人傑謂:‘以仁為柔,以義為剛,止説得個情狀體段耳。’曰:‘然。’人傑。
【通 論】
大全 ‘六言、六蔽’,此亦但〔疑〕[1]其文有不同耳。先立題目,又令復坐而後言之,亦似太鄭重也。答嚴時亨。
語類 ‘六言、六蔽、五美’等話,雖其意亦是,然皆不與聖人常時言語一樣。家語此樣話亦多。大抵論語後數篇間不類以前諸篇。淳。
蒙引 好剛不好學,則凌世敖物,軼蕩不羈。要行便行,要説不管著前後,所謂躁率也。獨解狂為躁率,見得不是志大〔言大〕[2]之狂。剛,惡也。剛就性體上説,勇就敢為上説。
存疑 仁,美德也。好仁而不好學,則理有所蔽而仁所不當仁,如入井救人者有之,故其失也愚。好知而不好學,則理有所蔽而知其所不當知,務極高遠,無所底止,如莊列之徒者有之,故其失也蕩。好信而不好學,則理有所蔽而信其所不當信,傷己害物,無所不至,如尾生之行者有之,故其失也賊。好直而不好學,則理有所蔽而直其所不當直,急切而無含容,如證父攘羊者有之,故其失也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