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不行章】
克、伐、怨、欲不行。
精義 伊川説見集注及小注。
或問 范氏以為(人)〔仁〕[1]之為道,不止於四者,則其所謂仁者,不知其何所指也?吕氏以為四者不行,足以去不仁,而未可為仁,亦非也。夫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出此入彼,其間無地可容髮也。誠能去不仁矣,則非仁而何哉?顧四者之不行,方且蓄其念於隱伏之中,而未足以去夫不仁耳。謝氏所謂‘四者不行,未必不出於仁’者,以程子之言考之,可見其失。至謂未足以見仁之本體,則又專以知見為言,而不察乎操存踐履之實矣。
語類 晞遜問:‘“克伐怨欲不行”,如何?’曰:‘此譬如停賊在家,豈不為害?若便趕將出去,則禍根絶矣。今人非但不能克去此害,卻有與它打做一片者。’〔人傑〕。○須是克己涵養以敬,於其方萌即絶之。若但欲不行,只是遏得住,一朝決裂,大可憂!可學。○問:‘“克伐怨欲”云云。’曰:‘是他從來只把這個做好了,只要得不行便了,此所以學者須要窮理。只緣他見得道理未盡,只把這個做仁。然較之世之沈迷私欲者,他一切不行,已是多少好。惟聖道廣大,只恁地不濟事,須着進向上去。“克伐怨欲”,須要無始得。’賀孫。○問:‘原憲强制“克伐怨欲”,使之不行,是去半路上做工夫,意思與告子相似。觀其辭合得之粟,亦是此意。’曰:‘憲是個狷者,傳中説憲狷介處亦多。’廣。
存疑 怨,忿恨。忿急恨緩,忿,一時就過;恨,常藏在心,即忿之留也。
困勉録 ‘人欲浄盡,天理流行’八字是仁字全象。然必人欲浄盡而後天理流行,未有人欲不浄不盡而天理得復者。天理本吾心固有,故可曰‘流行’;人欲本非所宜有,故必曰‘浄盡’。今於四者,但曰‘不行’而已,則其根荄隱伏於中,而天理反强制於外。伏於中者為主,制於外者為客,以客壓主,其用力甚難。
克伐怨欲不行與克復不同。
語類 ‘“克伐怨欲不行”,何以未足為仁?必“克己復禮”乃得為仁?’曰:‘“克己”者,一似家中捉出個賊,打殺了便没事。若有“克伐怨欲”而但禁制之,使不發出來,猶關閉所謂賊者在家中;只是不放出去外頭作過,畢竟窩藏。’必大。○‘克伐怨欲’不行,如自家飢,見芻豢在前,心中要喫,卻忍得不喫。雖强忍住,然其欲喫之心未嘗忘。‘克己’底,則和那欲喫之心也打疊殺了。僩。○問:‘“克伐”與“克復”,只是一個克字,用各不同。竊謂“克己”以公勝私,“克伐”是有意去勝人。’曰:‘只是個出入意。“克己”是入來勝己,“克伐”是出去勝人。’德明。
惜不再問。
或問 ‘程子以為聖人開示之深,而原憲不能再問。敢問使憲也而再問,夫子告之宜奈何?’曰:‘聖人未發之,夫孰能測之?然以程子之意而言,則四者之不行,亦制其末而不行於外耳,若其本則固着之於心而不能去也。譬之木焉,不去其根,則萌蘖之生,自不能已,制而不行,日力亦不給矣。且雖或能制之,終身不見於外,而其鬱屈不平之意,乃日鬥進於胸中,則夫所謂仁者,亦且殫殘蔽害而不能以自存矣。必也絶其萌芽,蹙其根本,不使少有毫髮留於心念之間,則於仁也,其庶幾乎!嗚呼,非程子之學之至,何足以及此?然以為學者苟不能深省而力行之,則亦徒為無當之大言而已,故雖發之,而亦有不敢盡其言者,其甚深矣。’
語類 問:‘孔子既云“不知其仁”,原憲卻不問仁,何也?’曰:‘這便是他失問。這也是他從來把自見做好了如此。’此下見小注。○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