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齊聞韶章】
聞韶忘味。
大全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言不意舜之為樂至於如此之美,使其恍然忘其身世也。答張敬夫。
語類 問:‘孔子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若常人如此,則是心不在焉;而聖人如此,何也?’曰:‘此其所以為聖人也,公自思量看。’久之,又曰:‘衆人如此,則是溺於物欲之私;聖人則是誠一之至,心與理合,不自知其如此。’又問:‘聖人存心如此之切,所以至於忘味。’曰:‘也不是存心之切,恁地又説壞了聖人。它亦何嘗切切然存心,要去理會這事。只是心自與那道理契合,只覺得那個好,自然如此耳。’僩。○先生嘗讀它傳云:‘孔子居齊,聞韶音,見齊國之人亦皆視端而形聳,蓋正音所感如此。’升卿。○‘“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上蔡只要説得泊然處,謝氏曰:三月不知肉味,以意逆志讀之,方其感時不知肉味也,則宜然;三月之間無一日之忘,則幾於固矣。蓋志於累月之久,尚時有感於心者不忘,至於踰時則泊然矣。程侍講以‘三月’為音字。便有些莊老。某謂正好看聖人忘肉味處,始見聖人之心如是之誠,韶樂如是之美。’又舉史記載孔子至齊,促從者行,曰:‘韶樂作。’從者曰:‘何以知之?’曰:‘吾見童子視端而行直。’‘雖説得異,亦容有此理。’賀孫。
儀禮通解 孔子至齊郭門之外,有嬰兒絜壺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起驅之,韶樂方作。’孔子至彼而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