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博施於民章】
博施濟衆。
或問 ‘程子未免以博施濟衆不止於仁為聖者之事,故其辨論仁聖之别雖詳,而“堯舜病諸”之語反無所當’云云。如曰‘博施濟衆,何干仁事’,似亦太過。博施濟衆實仁者之極功,但不可謂必如此而後為仁耳。吕氏分博施濟衆為仁聖之事,殊不可曉。吕氏曰:博施於民,仁之事;能濟衆,聖之事也。謝氏分别仁之功用,仁之得名者,善矣。謝氏曰:博施濟衆,亦仁之功用,然仁之名不於此得也。
語類 博施濟衆,便唤做仁,未得。仁自是心。端蒙。○子貢問仁,是就功用籠罩説,孔子是就心上答。可學。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或問 ‘“博施濟衆,必也聖乎”,此言必聖人而後能之乎?’曰‘不然。此正謂雖聖人亦有所不能耳。“必也聖乎”,蓋以起下文“堯舜病諸”之意,猶曰“必也射乎”,而後言射之有争也。程子未免以博施濟衆不止於仁而為聖者之事’云云。見上條。
大全 何事於仁,恐是何止於仁,但下兩句卻須相連説。蓋博施濟衆非但不止於仁,雖聖人猶以為病,非謂仁者不能而聖者能之也。答林擇之。
語類 問:‘“何事於仁”,先生以為恰似今日説“何消得恁地”一般。’曰:‘博施濟衆,何消得更説仁。’節。【眉批】 仁聖之别。‘仁是直看,直上直下只一個道理。聖字便横看,有衆人,有賢人,有聖人,便有節次,止豈但於仁?蓋博施濟衆,雖聖如堯舜,猶以為病耳。’
。○‘仁如酒好,聖如酒熟。’問:‘管仲仁之功如何?’曰:‘匡天下亦仁者之事。如趙韓王一言,至今天下安。謂韓王為仁則不可,然其所作為乃仁者之功。’可學。○‘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聖便是大海水。’僩。○問:‘程子曰“謂仁為聖,譬猶雕木為龍。木乃仁也,龍乃聖也,指木為龍,可乎”,比喻如何?’曰:‘亦有理。木可雕為龍,亦可雕而為狗,此仁所以可通上下而言者也。龍乃物之貴者,猶聖人為人倫之至也。’○又嘗以伊川‘穀種’之説推之,其心猶穀種,生之性便是仁,陽氣發動乃情也。蓋所謂‘生之性’即仁之體,發處即仁之用也。若夫博施濟衆,則又是穀之成實,而利及於人之謂。以是觀之,仁聖可知矣。
立人達人,能近取譬。
大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以己及物,仁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所謂推己及物,恕也。答連嵩卿。○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集注以上一截説仁之體,下一截説仁之術,而程子於此二節乃合而言之,上下句似不相應’云云。以下見小注。○答陳與叔。
語類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達,便也達人。立是存主處,達則發用處。於此純是天理,更無些子私意,便是仁之體。若能近取譬,則私欲日消,天理日見,此為仁之方也。南升。○今人便以‘己欲立’、‘己欲達’為‘能近取譬’,則誤矣。蓋‘己欲立便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此不待施諸己而後加諸人也。‘能近取譬’,卻是施諸己之意。故上二句直指仁者而言,而下一句則止以為仁之方。謨。○‘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意思一般,學者須是强恕而行。燾。○問:‘只仁之方,亦可謂之仁否?’曰:‘看得透時,便是仁。若循循做去,到得至處,回頭看前日所為,亦唤做仁。’人傑。○問:‘博施濟衆。’‘恐是子貢見孔子説仁多端’云云。以下見小注。或曰:‘恐“克己復禮”占得地位廣否?’曰:‘固是包得盡,須知與那個分别方得。’或曰‘一為心之德’云云。以下見小注。○燾。○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注云:“於此可以得仁之體。”是此處見得人與己相關甚切,便是生意相貫處否?’曰:‘亦是。只無私意,理便流通。然此處也是己對人説,便恁地。若只就自己説,此又使不得。蓋此是仁之發出處。若未發之前,只一念之私,便不是仁。’淳。
蒙引 吕與叔克己銘是以己字作我字解。以町畦不立為克己,以皇皇四達、洞然八荒為天下歸仁。如此説,非惟與四勿不通,亦對復禮不切。蓋不知孔子之告顔淵是從心之德上論,而專以所謂愛之理者解之。故朱子不用。然移之以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無得而議矣。大抵此銘亦不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句。‘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句,亦可當一篇西銘。
存疑 立、達,此兼教養説。己欲植其生,使人亦植其生;己欲做得人,使人亦做得人,此便是立。己欲俯仰有資,志無不遂,欲人亦然;己欲邦家必達,行無不得,欲人亦然,此便是欲達。
存疑 云云。粗細説,粗細猶言精粗也。蓋此二字,就事為之,粗處説亦得;就義理之,精處説亦得。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眉批】 章下第一説是明道説,第二説是伊川説。○小注‘仁與聖何以異’條末‘博施濟衆,非聖不能’以下為明道説,餘皆伊川説。
語類 林安卿問:‘“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此即人物初生時驗之可見。人物均受天地之氣而生,所以同一體,如人兄弟異形而皆出父母胞胎,所以皆當愛。故推老老之心,則及人之老;推幼幼之心,則及人之幼。惟仁者其心公溥,實見此理,故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否?’曰:‘不須問他從初時,只今便是一體。若必用從初説起,則煞費思量矣。猶之水然,江河池沼溝渠,皆是此水。如以兩椀盛得水來,不必教去尋討這一椀是那裏酌來,那一椀是那裏酌來。既都是水,便是同體,更何待尋問所從來。如昨夜莊仲説人與萬物均受此氣,均得此理,所以皆當愛,便是不如此。愛字不在同體上説,自不屬同體事。他那物事自是愛。這個是説那無所不愛了,方能得同體。若愛則是自然愛,不是同體了方愛。惟其同體,所以無所不愛。所以愛者,以其有此心也;所以無所不愛者,以其同體也。’僩。○伊川語録中説‘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説得太深,無捉摸處。易傳其手筆只云:‘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又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易傳只此兩處説仁,説得極平實,學者當精看此等處。銖。
手足不仁止皆不屬己。
語類 ‘明道“醫書手足不仁”一段,以意推之,蓋謂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以為心,則是天地人物莫不同有是心,而心德未嘗不貫通也。雖其為天地、為人物各有不同,然其實則有一條脈絡相貫。故體認得此心,而有以存養之,則心理無所不到,而自然無不愛矣。才少有私欲蔽之,則便間斷,發出來愛便有不到處。故世之忍心無恩者,只是私欲蔽錮,不曾認得我與天地萬物心相貫通之理。故求仁之切要,只在不失其本心而已。若夫博施濟衆,則自是功用,故曰‘何干仁事’,言不於此而得也’云云。
西山真氏曰:蓋手足本吾一體,緣風痺之人血氣不貫於手足,便與不屬己相似。人與物亦本吾一體,緣頑忍之人此心不貫於民物。不仁於手足,不仁於民物,皆以其不屬己故也。殊不知天地,吾之父母,與人雖有彼我之異,與物亦有貴賤之殊,要之本同一體,只緣私意一生,天理泯絶,便以人己為二致。亦如手足本是吾身之物,只緣風邪所中,血氣隔塞,遂以手足為外物。手足,民物之比也;風邪,私意之比也。人無私意之害,則民物之休戚自然相關,一見赤子入井,則此心為之怵惕;無風邪之病,則手足之痒痾亦自然相關,雖小小疾苦,此心亦為之痛楚。當如此玩味,方曉程子痿痺不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