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室之邑章】
必有忠信如某者焉。
精義 伊川解:忠信,質也。語生質則不異於人,人不若己之好學耳,所以勉人學也。
或問 程子意到而語勢少戾,其曰‘忠信,質也’,猶曰‘所謂忠信,以其生質而言耳’;‘語生質則不異於人’,猶曰‘語生質,則人之忠信,固有與聖人同者耳’。今其語不分明,似以為聖人之質全與衆人無異,失之矣。范吕皆以為聖人必待學而知,蓋不悟此為設辭以勉人學之意也。云云。吕氏遂以忠信為聖人之質,則又誤矣。若使果有聖人之質,自無不學之理,正使初無文字師友之傳,亦不害其獨知先覺也。如楊氏説,則亦人人皆有聖質,不待積十室而後或有之也。其論‘夫子不以聖賢自居’則善。胡氏説亦有發明。胡氏曰:十室之邑,尚有忠信如孔子者,況以天下之大,萬民之衆,千歲之遠,其可以學而入聖者宜多矣。然自孟子之後以至于今,讀書學問者不絶於世,而求如曾閔者不能以一二数,則以不知孔子所好之學而好之耳。
大全 問:‘范氏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者’,不誣人也;‘不如丘之好學者’,不自誣也。”尹氏又云:“忠信,質也。人誰無質乎?”’曰:‘聖人之自處以好學為貶已甚矣。范氏“誣人、自誣”之説亦是贅語。尹氏“人誰無質”亦非是,此蓋言美質人或有之耳。’答都昌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