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239述而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239述而篇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老彭之賢未知何如也,然不賢於夫子則必矣。尊而愛之,不敢曰老彭,不忍曰老彭,必曰我老彭。我字,愛而親之之意溢於言外。夫子是時已七十矣,好賢之誠心惓惓無已,故發於言者自然如此。後來有稱吾黄叔度者,何等親之之語。學而不厭者,方能誨人不倦;倦於誨人者,亦厭於學人。是由不知義理之無窮,而私意塞中也。人而不厭學於人,雖有不善者,寡矣。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以四者為憂,非謙辭也,惟聖人恒有此四憂。有十分憂,十分聖;九分憂,九分聖。漸而殺之,至於一分憂,亦勝於下愚。聖人終身有憂,故至從心不踰矩。之戰兢臨深,皆此憂也。不能遷善者,每以不快於改過,故因循苟且而不即遷善。徙字,即斷然遷之之辭。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申申、夭夭處,嘿想聖人之心,無所偏倚,虚静明定,外貌自然如此。學聖者,學之必主敬。敬在工夫時,端莊整肅;全體敬時,申申、夭夭。到此地位,天下萬物無可以易吾樂。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不暇敍事而先嘆者,意切至故也。必先曰‘甚矣’,這裏有悲悼意。見周公時,酬酢甚説話?當熟想夢時何以夢,夢何如方見得吾仲尼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自‘志’至‘據’,猛着心、大着力方得。既得於心,則便是省力處。省力非謂歇後怠緩也,但工夫熟而行不艱澀也。至游泳適情之界,則便有烏可已之樂矣。學者每患當初之志不堅固者,未至據底地位,纔見生澀,便中途而廢。
‘忽不自知’,這忽字,非身親經歷不知也。到此有手舞足蹈、樂莫樂意。西都賦‘排飛闥而上出,若游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正道此氣象。蓋從重樓複閣,到極盡處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不以禮來者,無求我之誠者也。無誠,則雖誨不入矣。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以常理言之,反三隅,苟非喪心者,皆可能。然私意蔽之,則告之而不知,視之而不見。如吾欲子之孝於我,反隅則可以事吾親矣,而舉世無知者。至近而出於天彝者尚然,況其他乎?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是日哭,則不歌’,不合常情,故人未察其當然。蓋哭出於哀甚,俄傾之間,發哭之哀何忍遽忘,而又為歌也。人未深知其當然,故有歌則不哭之訟。若宴樂方將之際忽有喪,慘哀猝重而掩喜,哭不覺自發矣,奚暇論不相參也?若早日宴樂極歡,而但以日尚未暮,赴弔昨日之喪,則非特弔死無誠,吾心之哀樂寧不卒遽無常乎?蓋宴際遇喪,哀自外至而掩喜,故喜不入於哀;宴罷而弔,哀自我作而喜尚留,故喜入於哀,不可哭也。哀自我生,喜亦我生,俄傾之間不當兩生。然則哭不歌,歌不哭,一義也。伊川之説,人多疑其迂,毫釐之差,宜俗士之不能辨也。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維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維我與爾’,慇懃愛悦,恰有一身意思,其意甚摯,關雎詩注‘摯而有别’,摯字有無限天人至情。此所以有‘天喪予’之慟也。‘行三軍’,顔子為大將,子路為扁箱而已。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不曰富如可求,而曰‘富而可求’,把那富字放作冷物,只以而字關接,拖出‘如可求’三字,妙哉!附勢求富者,何事不為,執鞭最雅者也。雅者而曰猶可為,則下於此者何忍為也?雖可求而得,不可為也。此特設言以警鄙夫而已。
子在,聞,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樂由人心之感而作者也,人之性情皆現於樂,後世之樂不及古樂,人之性情不古故也。雖存,聽之者性情不古,故不知其美,而舉世不用,獨夫子好之如此。當時之君有能好者,亦能用夫子矣。學者當想像德如何,韶舞如何,夫子所以好之如何,今吾之所好如何,可以有得矣。
冉有曰:‘夫子為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冉有曰‘為君乎’,子貢曰‘諾’,是二子之心皆有疑也,子路何獨無疑歟?入問伯夷,讀者但依例言子貢能言而已。須思子貢平日知何如也,苟非深知,安能以為今日對舉也?馬遷引此而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去而字,着乎字,而夫子語意太疏漏,學者宜玩讀而識之。
子曰:‘假我數年,卒以學,可以無大過矣。’
晩而喜,是時已七十矣,故曰‘假我數年’。曰‘卒以學’,這卒字,即死而後已之意。‘可以無大過’,若以謙辭看,不可。蓋聖人之心未嘗自以為無過,若以為無過,則非聖矣。是以其言曰‘七十不踰矩’,前此,則獨覺其有踰矩者矣。數年無過者,其豈非不踰矩歟?不但曰‘過’,而曰‘大過’,此孔子也。然而世有恒曰吾無過,或告之過則怒者,此何人也?
子所雅言,、執禮,皆雅言也。
若曰子之雅言,則常言只此而已。曰‘所雅言’,則常時言語,此為多也。末端不必更言‘皆雅言也’。蓋‘子所雅言’,自夫子教不倦而言;‘皆雅言’,自門人篤信服學而言也。非心悦誠服者,記之不能如是矣。
葉公孔子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人有問而不對,不可也。且彼既問聖人,則亦宜以啓之,故曰‘奚不曰’如此云。然若他人問聖人者千百,則答辭亦隨異千百矣,此特告葉公者也。雖自謙之辭,然辭氣活潑明快,有傾天河、洗玉阪意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知之者’,這兩者字,是丁寧提耳學者語。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也。’
門人疑夫子有所隱,則大害於進學,故發此言。既曰‘無隱乎爾’,又曰‘是也’,便是矢之辭,使門人信其無隱而學之也。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虚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亡、恒’即所謂‘二三其德’者,學者所謂‘無持敬工夫’者。中無執守,百惡並萃,未至於無所不為,甚可懼也。病根是‘亡而為有’三事也。凡人有一分虚夸之心,其為人也無足稱也。‘亡、有’以一對一而言,‘虚、盈’則所該廣,‘約、泰’則盡之乎人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不曰‘人多不知而作之,我則無是’,而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辭氣之厚、待人之恕,可見也。
子曰:‘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不保往、不與退,是上天生物之心。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遠乎哉’,有憐愍開喻意;‘斯仁至矣’,有欣嘆慶幸之意。聖言理到,故見於言外者,類皆如此。仁本在我方寸,故欲之則當下便是。而其曰至者,如自外始至,形容其可喜意,便有父家何在、何相見之晩也意思。學者體玩聖人訓辭,得其興起感發、浹洽薰陶者,則可見所謂時雨化之之妙。
巫馬期以告。子曰:‘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某也幸,有過,人必知之’,只是因司敗發,而學者修己為學之方不外乎此,真聖人之言也。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時人贊夫子,故自言曰‘豈非吾之文如人故耶’。苟直曰‘躬行則未也’,無以進學者,故若曰‘行則行矣,未有得’云。
‘全未有得’,全字自‘未之’(未之)〔之未〕[1]字出。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亦可謂善學師矣。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之禱久矣。’
必問‘有諸’者,引起子路答語,使吾言易入也。‘某之禱久矣’,有無限義理,深思體認,可得‘人生也直、内省不疚’之義,而苟且僥倖、歆羡攀援之意自無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俯仰無愧,常由正路,宜其坦蕩,屢言之矣。小人長戚,世或莫之知也。雖富貴萬鍾、廣厦玉食,其心未嘗一刻平常和泰,病源只一字,曰‘我’也。心中有我,則大道如天而無容足處,世界三千而無着身處。白日中天而目無見,八珍在前而無可口,官至宰相而不堪卑賤,豈不晝夜長戚戚乎?還不如鹿豕之飽食逸走也。推極論之,唐太宗之為天子,亦長戚戚者也。人之免戚戚,誠難矣。
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而厲、威不猛,尚可説也;‘恭而安’三字,真天地之傳神,非以身體之而神會心得者,不可得也。讀者須嘿念熟想,僾然如見夫子,然後可謂讀書也。
讀者宜思,程子以此斷然為曾子所記,何也?亦斷知果是曾子所記,然後可謂讀論語

☚ 05_238雍也篇   05_240泰伯篇 ☛
000009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