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
【第三章】
朱子曰‘公而不正則好惡未能當理,正而不公則’云云,此説甚可疑也。正而不公者有矣,公而不正者未之有也。蓋凡公者,無私心之謂也。所謂私心,非獨偏私阿比之稱,凡所以好惡取舍,若有一毫不循天賦公共之理,則便是一己之私也。心既公而無私,則焉有好惡之不正者乎?集注之意亦謂公無私則好惡自正,而未有若是之意也。雖然,學者專用力於無私心,而於其好惡事物之理有所忽遺焉,則只能去其偏私阿比之情而已,其所以好惡也,雖自謂無不正,而不知是非之所在,不自覺其好惡之不正也。是以凡百用工之方,於其本末、體用必可齊頭做,乃能縝密無滲漏處。而‘公正’二字人多連看,則或有忽遺於好惡上工夫。故朱子惟是之憂,説是道也,而記者誤焉。
【第十五章】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朱子曰:‘人之〔所以〕為學,心與理而已。’心即一本也,理即萬殊也。古聖人垂教之説,無非一與萬而已。從事於小學,而存此心於端莊静一之中者,從一上做工也;從事於格致,而窮衆理之妙者,從萬上做工也。此則中庸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也。所謂誠意、正心,從一上之工也;治國、平天下,從萬上之工也。此則所謂成己、成物也,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者也,所謂‘反身而誠,强恕而行’也。若其‘博文’云者,道問學之事,而尊德性之工已為之本;‘約禮’云者,成己之事,而成物之道乃為之用也。然其博文則以道問學為主,約禮則以成己為主,故博文乃萬殊上工,而約禮之約有一貫意也。以此數説觀之,自一而萬,自萬而一,復自一而為萬,乃聖人之學也。一本萬殊,兩儀之象也。知上行上皆有此兩端,知覺不昧之在心曰‘知上之一本’,明燭事物之理曰‘知上之萬殊’;一心之渾然在中曰‘行上之一本’,躬行踐履之在事物曰‘行上之萬殊’,所謂忠恕是也。做忠之工曰存心,曰主敬,曰誠是也。所謂恕者,近自一身出入起居之間,遠至治國平天下,凡所以行事者,無非恕也。雖然,行事之近者、小者、切於吾身者,亦所以做忠工夫也。夫心無迹而事有形,無迹者無可下手處,有形者有可依據做工。故知行二者之做工,皆於事物萬殊上,而萬殊之事物浩浩茫茫,人之一心不可遍到。萬殊常要在腔子裏而已,故必於身所接之事主一而無適然,則身所居之位,乃心所在之地也。是以心上工夫,惟在切近於身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