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首章】
【第二節】
曰‘然則其曰’云云,小注‘人所以’云云。○按:‘能有以勝之’云云,可疑。蓋文王無氣欲之偏蔽,則初無可勝之事。且此章克字本非‘克己’之謂,則安可以‘勝’字訓之乎!然上文四‘不克’皆似作‘不能’意言,而獨勝字有罅隙,此亦恐是克字之誤。
格庵趙氏曰‘文王’云云。○按:或問雖説‘文王(不)〔無〕待〔於〕克之而自明’,而其下即曰‘然猶云爾者,亦見其獨能明之’云云,則其意可見。趙氏襲用此説,而反截去下段緊要語。若如是説,則周書之以‘克明德’為文王之事者,誣矣。蓋趙氏之意專以克字作‘克己’意看,故其言如此,不知或問‘不克’、‘克之’等克字只作能字,而但説得有力耳。
【第三節】
曰‘顧諟’云云。○按:‘天地之中’,中字與中庸之‘中’同意。蓋天地之理本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故人之得此以為德者亦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即所謂‘至善’也。○‘無時〔而〕不發見’,‘發見’兼全體、大用而言,非專指大用也。蓋大用流行處,全體亦呈露於其間,所謂‘顯微無間’、‘動静相涵’者也。且五常、四端體段備具者,便是全體;‘一動一静’、‘流行不已’者,便是大用。此蓋大分之體用,而無不發見於日用作止之間,以是為説亦無不可矣。小注陳氏所謂‘寂然(未發)〔不動之〕[1]時全體常昭融於方寸’及‘天理本體常生生’等語,皆未瑩。
【第四節】
曰‘克明’云云,小注朱子曰‘人之’云云。○按:‘一物之小’,指明德之失其全者而言。明德失其全,則僅有一點之明,是不過為一物之小耳。
【第五節】
曰‘是三者’云云。○按:‘天之未始’、‘人之未始’,始字當作嘗字意看。蓋在天曰命,而命乃所以生人者,則天之未始不為人也;在人曰性,而性即是所得乎天者,則人之未始不為天也。且如天之‘於穆不已’,即‘文王之德之純’;‘文王之德之純’,即天之‘於穆不已’。此亦天未始不為人,人未始不為天之義也。兼兩意看方備。
小注黄氏曰‘本文’云云。○按:‘最為有用’,用字恐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