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2_023十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2_023十章

【十章】

老老、長長、恤孤,即孝弟慈也。以上句例之,則當曰‘上幼幼而民興慈矣’,然孝悌必須感發而後興起,惟慈者不待教而能也,豈可道上行而下效乎?‘恤孤’是幼吾幼之推也,幼幼而及人之幼,雖有本末之殊,等是慈上事,而幼人之幼則人所難也,故又必待上行而後興也。孤者,人之最可憐恤。發政施仁,使得有養,民亦起而幼人之幼矣。不倍,謂不以人之死而遽倍之也。人之患多在於死則倍之,故死而不倍,可以託孤矣,此恤孤之化行於民也。蓋恤孤非民庶之所可行也,凡天下可恤之孤何(恨)〔限〕,勢有不及,力有未贍,雖欲人人而恤之,其能耶?民庶之所可行者,惟不倍於故舊死生之間,而有以恤其孤矣,故只曰‘不倍’。
或曰‘不倍’是不倍於上,此説甚錯。論語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孝)〔仁〕,故(曰)〔舊〕不遺則民不偷。’上句是‘上老老而民興孝’也,下句是‘上恤孤而民不倍’也。坊記曰:‘利禄,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託。以此坊民,民猶偝死而號無告。’此説亦與之符合。‘不偝’實指不偝死亡者,而‘無告’即窮民無父之稱。民可以託,則必將不偝而免無告之號矣。若如或説,是特感惠而力報之,何以云上行下效?朱子曰‘教他各得老其老,各得長其長,各得幼其幼’,是即所謂四面均平底道理,而為絜矩者也。彼不倍上者與幼幼何干?而謂各得幼其幼也。
絜矩,注家皆作度之以矩看,然以語勢有可以明其不然者矣。凡計之以籌則曰籌計,量之以斗則曰斗量,稱之以秤則曰秤稱,不當曰計算、量斗、稱秤也。故朱子答江德功書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可見。今曰“度物以矩”,則當天“矩絜”,乃得其義矣。’據此,則‘度之以矩’之説,朱子分明舉以為非,而後人猶執以不捨,何也?語類又云:‘自家有一丈地,左家有一丈地,右家有一丈地。左家侵著我五尺地,是不矩,我必去訟他,取我五尺。我若侵著右家五尺地,是亦不矩,合當還右家。只是我也方,上也方,下也方,左也方,右也方,前也方,後也方。’其所謂不矩者,即不方也。其所謂上下、左右、前後方者,即上下四方矩也。朱子曰:‘絜矩是取政事説,緊要在“毋以”字上。’試依朱子訓,以下文求之,絜之而毋以使下事上之類,方是為絜矩,故結之曰‘此之謂絜矩之道’也。若以矩度之,然後更無施措,則安在其平天下之要道也?是以絜之意只須著於‘所惡於上,毋以使下’二句之間,而其使下之類則乃絜之以後事。故章句所謂‘必以此度下之心’者,貼在絜字;所謂‘不敢以無禮使之’之類,是所以為矩者;而至‘上下四旁無不方’者,始貼在矩字也。上下四旁無不方,則絜而矩矣。至於‘無一夫之不獲’,則絜矩之效也。我既欲孝弟慈,故使人亦得孝弟慈。在我雖矩矣,而猶未説到人皆得孝弟慈。然彼同有是心而興起者,必無不獲之理,故曰‘所操者約,所及者廣’。絜矩於身,故約;效着於天下,故廣,豈非平天下之要道乎?若上節章句,雖仔細分開者,而亦可以理會矣。‘國治也’以上釋‘不倍’以上也,自‘亦可’至‘是以’二十二字帖是(而)〔以〕二字,自‘君子’至‘度物’十二字帖絜字,自‘使彼’至‘願則’十字正在絜矩二字之間,自‘上下’至‘方正’八字帖矩字,‘天下平’乃絜矩之效也。如此看,則文勢沛然,無少疑晦耳。然則先儒之説何從而至此哉?蓋朱子初説如此,故後人迷而不段[1]矣。按朱子答周舜弼書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或是‘度之’自為一句,‘以矩而取其方’自為一句,則直是無害,而下語之間似不能無疑者也。設使此書果如饒氏等説,而其答(功德)〔德功[2]者既是辨此之不然,則當天後説,而況他文字鑿鑿可徵耶?朱子又答黄直卿書曰:‘大學,向所寫者自謂已是定本,近因與諸人講論,覺得“絜矩”一章尚有未細密處。’元來文字直是難看,彼纔得一説,終身不移者,若非上智,即是下愚也。朱子於此,抑有前後之異説而不可掩也。今人尊之太過,必欲盡取説話,傅會而混同之,是豈尊之之正法乎?不可不察。
章句曰:‘絜,度也。’度者,何謂也?朱子曰:‘絜,圍束也,將一物圍束以為之則也。’圍束而知其大小者,無與乎曲尺之用也。朱子又曰‘絜矩不是真把那矩去量度’,於此亦可見不以矩度也。章句曰:‘矩,所以為方也。’何不曰‘為方之器’,而只言‘所以為方也’?為方也,而非曲尺故也。朱子曰‘所以為方也者,如用曲尺為方者也’,更是明證。
天下之物莫捷於影響,然影響捷於近,惟德之流行可以捷於遠而無所不普矣,所以尤捷也。
説命曰:‘一夫不獲,則時予有辜[3]。’咸有一德曰:‘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狭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章句‘一夫不獲’及‘廣狭’字皆本於此。
分,謂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也。願,謂人心之所同欲也。
均齊故方正。
覆,反之對也。言所惡以明所欲,故曰‘覆解’。
上節云云者,是所欲也,當有以成就之;下節云云者,是所惡也,當勿施焉。既欲其孝弟慈,則其不孝、不弟、不慈,乃所惡也。所惡在是,故必使成就其孝弟慈之心,是則勿施者便是成就也。何以曰‘絜矩在政事上’?蓋人雖同有是心,而或貴賤殊勢,賢愚不同品,故在上者若未有處之,則如何能成就均一乎?若無政事有以處之,則只是上行下效而已。未有均齊之效,此所謂家齊而國治也,非平天下之道也。詳在或問。若夫雜見於語類者,有不可盡合,學者當以先生答黄直卿書為據,精察而詳擇焉可也。
先字宜於從字上推知。後者之於前者,皆從而為也,如曰‘從而排擠之’、‘從而拘牽之’,即從之之事。而不言排擠、拘牽等,只言從,則其許多皆包之矣。前者之於後者,皆先而為也,如曰‘先而遮攔之’、‘先而掩覆之’,即先之之事。而不言遮攔、掩覆等,只言先,則其許多皆包之矣。交字亦然。凡左右相施曰交,故推則曰交推,引則曰交引,亦只言交而包其許多也。
傳曰‘此之謂絜矩之道’,其緊要在‘所惡於上’乎,在‘毋以使下’乎?若果在‘毋以(以)〔使〕下’,則度之以矩之説不待辨而破矣。朱子所謂‘緊要在“毋以”字上’者,更須仔細看。若夫諸家之許多錯説,不復論。
第一節是所好者,第二節是所惡者,南山有臺合而結之,好惡皆絜矩也。
節南山不引六義,與淇澳桃夭異例。蓋淇澳先言緑竹以興君子,桃夭先言桃夭以興之子,大學所取,正在其興也。節南山亦興也,而大學所取則只在於不慎之患,而不在其興也。淇澳桃夭是正引者也,節南山是反引者也,故於此不言興。
不可不慎,據下文章句,謂慎乎明德也。只言慎,不言本末先後,故云‘先慎乎德’。德者本也,即慎于此,則所謂辟者不足言矣。
財出於土,故有土則有財。未有府庫財非其財,故有財則有用,謂莫非為己用也。
德本財末,上文已具,故曰‘本上文’。
言悖入,所惡也,此常情也,殊不知其悖出時,有所好之不得正也;貨悖出,所惡也,此常情也,殊不知其悖入時,有所好之不得正也。此因常情之所知而明其有由也。好於出者惡於入,好於入者惡於出,此好惡亦相因也。出我則入人,入我則出人,此人與我同好惡故也。以私則必有一得而一失,以公則可以與人同好惡耳。
斷斷,恐是無他技之貌;休休,亦恐是心有容之貌。章句云:‘斷斷,誠一之貌。’誠一,從心上論也。然而下文‘休休’上别下心字,可疑。
陳獻章曰:‘大臣而以技見,則天下之技揜矣。’魏莊渠曰:‘斷斷無技,正是他不可小知而可大受處。其如有容,言其大心,不知其容有多少。’愚謂無技而有容,則技無不容;若己有之,則物我無間。然其所心好則不在於技也。姚元素曰:‘心之羡慕無極,口亦形容許多意思不出,故曰“不啻若自其口出”。’愚按:自其口出四字乃言字之注脚,與‘所藏乎身’相例也。
一介臣,如所謂‘一人定國’之義也。盧氏曰:‘一介,挺然獨立而無朋黨之謂。’未見得是。
‘尚’與‘無他技’相照,章句云‘庶幾也’。凡言‘庶幾’,必須於未十分處方下也,亦覺稱停。
俾不通,謂使不得登顯也,所謂妨賢是也。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君子而未仁者也。孟子曰:‘智之於賢者也,命也。’集注引張子曰:‘晏嬰,智矣,而不知仲(泥)〔尼〕,是非命耶?’此只作命分説,所謂君子而未仁者也。據此則依命字解,不無其理。
朱子答范叔應書云:‘“絜矩”〔章〕專言財用,繼言用人。蓋人主不能絜矩〔者〕,皆由利心〔之起〕,故循己欲而不知有人,此所以專言財用也。人(財)〔才〕用捨,最係人心向背,若能以公滅私,好惡從衆,則〔用舍〕當於人心〔矣〕,此所以繼言用人也。[4]’愚按:‘章内三言得失’,始於文王詩,繼之以有財之道;中於康誥,繼之以貴人賤財,而利在乎用賢;終於忠信驕泰,繼之以生財之道。而節節存戒,猶恐其財用之是循。蓋無財則亦不可以為國,而務財尤不可也。然則無亦不可,務亦不可,其難慎之意見於言外。
天理存亡之機已決於善不善,若忠信驕泰,只是善不善之名目。今只言善不善,學者無以為下功田地,故舉此而發之,故曰‘語益加切’。
朱子曰:‘忠自裏面發出,信是就事上説;忠是要盡自家這個心,信是要盡自家這個道理。’又曰:‘自中心發出來便是忠,著實便是信。’又曰:‘忠信只是一事,自我觀謂忠,自彼觀謂信。’
幸位不如作冗官,幸位屬乎人,冗官屬乎官。雖無幸得之人,若此位猶在,則不可謂食者寡也。荀子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亦汰冗官之意。
上言‘財聚則民散’,猶是害小。此言‘以身發財’,以身則身亡矣。
上言争,争如‘交征利’。財聚民散,争民之驗也。至‘未有下(未)〔不〕好義’,則不争而已。上言奪,奪如‘不奪不厭’。悖入悖出,施奪之驗也。至‘未有府庫財非其財’,則不奪而已。
章句云:‘畜馬乘,士初試為大夫者也。’此本注,注本尚書大傳。然以事理考之,大夫一也,而始也則猶畜牛羊,至終也始不許有畜,是甚義意?按士冠禮注云:‘年未五十而有賢才者,試以大夫之事,猶服士服,行士禮。’疏引喪服‘大夫之為昆弟長殤’之文為證。然既服行士禮,則與士同而已。又按,士喪禮‘公賵馬兩’,是諸侯之士禮也;檀弓伯高之喪,攝乘馬而將之,是諸侯之大夫禮也。諸侯之大夫與天子之上士同位,則天子之士亦將駟馬矣。先王之制,倍臣之采不至於方百里之大,則此章所論皆指天子之臣也。然則‘畜馬乘’者,恐是指上士之位也。若孟子所言萬乘百乘者,蓋謂末僭亂者,似非此章之旨也。設令獻子所言百乘亦指僭者,則諸侯之士獨不得僭畜馬乘耶?既在僭上,百度無準,安所憑信而知其為初試大夫者耶?又按檀弓孔子,遇舊館人之喪,説驂而賻之。孔氏疏曰:‘按王度記,天子駕六馬,諸侯四,大夫三,士二。毛詩云天子至大夫皆駕四。孔子既身為大夫,若依毛詩,則有二驂也。’夫孔子,諸侯之大夫,而駕有二驂。二驂則兼兩服,四馬矣。天子之士亦駕四,尤可證也。今孔氏疏引‘四牡騑騑’,為大夫方乘四馬之證,是又不然。四牡詩乃天子之大夫也,天子之士尚駕四,況大夫乎?此不足以為據。而又況出使征伐,雖諸侯之士,亦許駕四,儀禮賈氏疏詳之。彼四牡,即奉使之詩也,烏可證其非士而必大夫乎?
盧氏曰:‘獻子嘗師子思,能知義理之分。’按春秋傳獻子文公時已著,其子莊子嗣為大夫,亦卒於襄公二十三年辛亥,是年夫子生纔二歲矣。子謂曾子曰:‘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難能也。’蓋夫子之時,獻子莊子皆已没矣,豈有獻子而師事子思之理乎?大學者,成於曾子之門人,意者必子思之徒而已。彼果是子思之門人,則安得以稱其謚?況夫子時已屢稱私謚也耶?
生民閟宫皆云‘無災無害’,疏云‘無災殃無患害’,災與害當有異義也。之上九則曰:‘窮之災也。’之六四則曰:‘慎不害也。’亢龍之災屬乎天,咎譽之害屬乎人,二者又皆由己致之也。
末二節皆申結‘以義為利’之義,而上節是正結,下節是反結,亦猶經文之有末二節也,可謂反復丁寧矣。
親賢樂利,新民之止於至善也,故於此引而申明之。

☚ 02_022九章   02_024跋 ☛
0000022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