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金叔涵問】 大學 庚午
近與一二友人論新民之止至善,一説曰:此‘至善’以我之所以新之者言,如政教之得其當,便是止至善。載海以為不然。何也?新之者我,而新者民也,必使其民各致其知,各正其心,以至於盡夫天理,無一毫人欲,則此民之所以止至善。使民止至善,豈非新民之謂乎?然則己也要止於此,民也要止於此,至善之為明德、新民之標的者然也。若所謂政教者,特其新之之具耳。既言明明德、新民,又必言止至善。求至善於新民,則所謂至善者似當在既新之後功效極處,必不在新之之具也。淺見如是,伏望(財)〔賜〕教。
止至善,是功效標的之極致。雖以新民言之,不可只以政教之得當為獲其義。來説得之。
‘修身’以上為明明德之事,故‘明明’之上明字當兼知行看。格致者,知也;誠正修者,行也。然其格其致,既所以使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則明德之昏者可謂復己明矣。誠之、正之、修之之又必為明之之功,何也?全體大用雖曰無不明,然意或有不誠,心或有不正,身或有不修,則其明者復昏。蓋其不誠者,使人欲勝而天理晦;不正不修者,有當存而不存,當察而不察,此皆所以為復昏也。然則格致者,既所以使昏者復明也;誠正修者,所以使明者常明也。
‘格致者所以使昏者復明’云者,語意倒置,似非當初格致之大體也。然行之所未盡,知或有所未明,亦可如此為説也。但於致知、誠意之間,全着‘人欲勝而天理晦’等字,恐亦太重矣。
載海又嘗謂:‘物有本末’,此一節,其曰本末者,指明德、新民為言;終始者,就明德一邊分其先後。‘其本亂而末治’,此一節,其曰治亂者,亦指明德、新民為言;厚薄者,就新民一邊分其厚薄。如此則不惟明德、新民之為本末,明德中也有此先後,新民中也有此厚薄,上下文蓋有互相發也。今或者之見以為‘物有本末’結上文上一節,‘事有終始’結下一節,下節之所謂‘知止’乃承上節之‘止至善’。至善既兼明德、新民,則‘知止’云云不可只從明德上説。載海謂:所謂終始者,若與本末同謂之兼明德、新民,則不但為疊牀之嫌,其於曰物曰事之義又大有所失。朱子不曰‘兩物而内外相對’,‘一事而首尾相因’乎?觀於此言,可見‘知止、能得’之為明德一事也。然其事在己則為明德,在民則為新民。以此而言,亦不害為兼新民矣。不審先生以為如何?
‘止至善’本兼明德、新民而言,又此段不專為‘明德’之意,始見下‘物格’一段下章句及新安陳氏説。所論恐當更詳也。如何如何。
近因人借得讀書記謄本,看其論文王詩之所以先君臣而後父子,曰:‘必先就文王身上言先君,身為諸侯也;次臣,事天子也;次子,事王季、太任也;次父,慈武王也。’區區於此亦竊以為然,但君臣之事係是新民,父子之事係是明德,其言文王之德,獨有此本末之倒,何耶?此略可疑。且於‘為人臣止’也,不曰‘忠’而曰‘敬’,何意?言忠則遺於禮,言禮則遺於忠,然忠是本而禮是末也,敬者本兼禮之本末,故今曰‘敬’,則並其禮與忠而不遺。其下字之意豈以此耶?
此段乃聖人之止於至善,固為明德事,如復以新民在其中為言以該之,恐或得之也,不可就五者以新民、明德分之也。敬字固與忠字少異,經傳立文如此處亦多,只看所主之意如何爾,不必過加相泥也。
記前日奉教楊山之日,嘗蒙下諭及‘修身’章之所以不言孝弟慈,而既忘其説。今按讀書記,又於此段闕其文,未知後來定説果何如。請以管見所及,略此仰浼,以竢斤教焉。竊謂‘修身’章雖不言孝弟慈,然孝弟慈之意已悉具於此。親愛之不僻,孝不在其中乎?畏敬之不僻,弟不在其中乎?哀矜之不僻,慈不在其中乎?孝弟慈之名,又必於‘齊治’章發之者,恐亦不為無義。何者?孝弟慈即至善之目也。修身者,身行此三者也;齊家者,家行此三者也;治國平天下者,使國與天下行此三者也。然則孝弟慈之於‘修’、‘齊’、‘治’、‘平’等章皆所當言,而必於此焉發之者,無乃為上以接‘修身’,下以接‘平天下’故耶?先儒論書虞書之名,曰:謂之唐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禹;謂之夏書,則可以該舜,不可以該堯。唯曰虞書,則見舜上承於堯,下授於禹。載海於此欲以此例之。未知如何。
八章五‘辟焉’,固是通指身與物接而言,然以朱子‘之所親愛,如父子當主於愛,然父有不義,不可以不争’等語觀之,來意似亦為得矣。其必於‘齊治’章發‘孝弟慈’三言者,蓋重在‘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故耳。
陽村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一節曰‘應經文“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謂‘治國必先齊其家’一句曰‘應經文“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載海亦曰如此看為好。但八章之起端不變其文,至其結語變文如此;九章之結語不變其文,於其起端變文如此。其所變文,固所以應經文,而變文之或在結語,或在起端,又何耶?其身既修,然後明德明,而為新民之本,故八章既言修身之事,及其結語方變文,以明修身之為本;若國家之厚薄,當從齊家之始已可施工,故於九章之起端先變文,以明其家當厚。古人立言之微意,果有若是者否?凡此為説,皆出臆料,極知淺陋,不足布聞長者,而急於求正,終不敢嘿,並伏乞垂恕。
經文所謂‘本末’、‘厚薄’,特就修身、齊家上連説,故傳文所應亦在其相接處,恐是别無他義也。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