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01_003大學指掌之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01_003大學指掌之圖 大學指掌之圖【题 解】 大學指掌之圖將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作為根基加以圖解,並劃分為本末、體用、始終、知行和工夫、功效等;認為初學者不易理解,藉助圖示把握經書整體之後自會明白其次序。此書對後世學者啓迪良多,其弟子金泮(世宗時任成均館大司成)、鄭知雲(明宗時性理學者)等紹其緒,為儒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需要注意的是,退溪李滉在聖學十圖中的第四大學圖中引用了此書,並注記‘國初之臣權近所著’。(崔根德) 愚按:大學一書,綱領備而節目詳,文簡而易知,理切而易明;為學之序、用力之方,至為精密。在初學者尤為當務之急。然初學之士,其於體用、本末、知行、功效,多不能察,語之雖勤,識之不易。今為此圖,使之先觀一經全體,瞭然在目,然後即是書而讀之,則不煩指誨而自知其節次矣。苟能常目在之,潛心熟玩,則一部大學在胸中矣。 學者問曰:先賢董公嘗以大學經中自‘知止而後有定’至‘則近道矣’兩節為格物致知之傳,黄氏亦取之矣。是果能得朱子之所未得者歟? 曰:愚嘗觀此,服其用意之深而所見之卓,服膺不忘,蓋亦有年。以今考之有未安者。夫所謂知止者,物格知至以後之效。而格物致知者,大學最初用力之地也。諸傳自‘誠意’章而下,皆以工夫而言,不應於此遽先以效言之也。所謂能得者,明明德、新民皆得所止之事,不應遽及於致知之傳也。且以此節為致知之傳,則‘聽訟’章又無所着落矣。朱子於此豈不處之審哉?但所謂格物為窮理之事,而非扞格外物者,則不必證以他書,而於此節文勢可尋而知之矣。既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又曰:‘致知在格物,則物非外物,格非扞格,而與致知非為兩事者。’意甚明白。其傳雖闕,而於經文自有上文語緒之可尋者矣。 曰:子以知止為物格,知至以後之效不應先言於用力之初者,似矣。然以傳之結語考之,則曰‘此謂知之至也’,則其上闕文必以知至之效言者也。此節於經亦在‘八目’工夫之前,其序不亦舛乎? 曰:傳之結語,以效而言,則其上闕文必是知至之效,然必先言其功,而後及其效,有如補傳之意矣。不應不言其功,而遽及其效。故雖將此節為傳,‘知止’之上又當别有闕文也。此節於經雖在‘八目’之前,是乃承章首綱領之工夫,而言知止之效,以言明明德、新民得止於至善也。故經一章,以工夫、功效相間言之。‘三綱領’以功言,而此節以效言。‘物有本末’一節,兼功效而結之。‘八目’前一節以功言,而後一節以效言。‘自天子’一節,以功結之。而‘本亂’一節,以效而反結之。以是而觀,則‘知止’一節,雖在‘八目’工夫之前,其立言自有序矣。且‘三綱領’,明德雖重,而止至善亦其體要也。‘八目’釋明德、新民而無此一節,則至善雖兼二者,無所不在,亦不容無一言以釋之也。若循‘綱領’三言之序,置釋‘至善’之語於‘八目’之後,則是‘止至善’若在‘平天下’之後而别為一事也。故宜繼“綱領”而言之於‘八目’之前。夫言其功則先分本末,而後及其體要。言其效則專提體要而兼統其本末。其立言亦可謂有法矣。 大學立傳變文以分知行、本末、厚薄三節辨議。 ‘誠意’章獨作一傳。 上不連致知者,所以分知行。下不接正心者,以其自修之首,其功不止於正心,先賢已有明辨矣。 ‘修身齊家’章之結語,不曰‘齊其家在修其身’,而變文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愚按:此承經文結語而分本末也。經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故傳承之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齊家治國’章之發端,不曰‘治國在齊其家’,而變文曰:‘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愚按:此亦承經文結語而分厚薄也。經曰:‘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故傳承之曰:‘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此兩節必承經文結語而觀之,則傳者立文之意可見矣。 學者問曰:‘誠意’章自作一傳以分知行,其於本末、厚薄不别為傳而變文見意,何也? 曰:知行二者,如車兩輪,學者所當交致其力而並進者也。分明是兩件工夫也,若夫本末雖有體用之殊,而舉而措之,實一物也。厚薄雖有親疏之别,而推以及之,實一事也。 曰:‘齊家治國’章言孝、悌、慈,而其下引康誥之文,但以慈幼而結之,何也? 曰:此以最切而要者言之也。以家言之,則孝悌或有不謹,而慈幼之心無不切,先賢已嘗言之矣。以國言之,則事君、事長皆知所謹,而使衆之道多所忽。苟能以慈幼之心而觸孝悌,則孝悌無不至矣。以慈幼之心而推使衆,則使衆知所謹矣。 曰:子引經文以證傳八、九章變文之意,以為分本末、厚薄者,似矣。然即本傳觀之,則八章上文既言親愛等之僻,又引諺‘莫知子惡’之言,故其結語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者,是承其傳上文語緒而然,不必遠承經文以為傳之結語也。九章發端之言,亦承八章結語,亦不是遠承經文也。今子之言,無乃附會之甚邪? 曰:子即本傳文勢而言者,可謂切矣。然第七章言正心、修身,亦言忿懥等之不得其正,及心不在焉之病,而其結語不曰‘心不正不可以修其身’,直曰‘修身在正其心’。蓋此二章立文命意,大抵相似。而獨其結語不同,豈無意乎?夫經既陳‘八目’,而又提身與家以結之者,身為明德之極而天下之本,家為新民之始而天下之則故也。傳者於此豈不致意哉! 曰:此書之作,朱子於序以為孔子誦而傳之,曾子作為傳義於經之後,言蓋不敢質為夫子之言,其傳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其言先後不同,何也? 曰:朱子以經之言非聖人不能及,故以為夫子之言,又無左驗。或意古昔先民之言,故疑之而不敢質。愚則妄謂夫子傷時之嘆,屢稱古以言之,如曰‘古之學者為己’,‘古之愚也直’,‘古者言之不出’之類是也。此經亦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言古以嘆今之不然。夫子之前未有聖人不得位者,則言古嘆今,正吾夫子之事,是足為證以為孔子之言也。其傳十章所引詩書之文,及立傳釋經之意,皆曾子平日嘗以語門人之言。但其傳文有稱‘曾子曰’者,則非曾子之手筆也,故以為門人記之。雖門人記之,非其自言,則是猶曾子作之也。諸傳既皆曾子之言,獨於‘十目’一節特加‘曾子曰’者,諸傳皆是直釋經文之意而已。唯此一節,曾子因‘慎獨’之言,而特發本章言外之意,以警門人。故門人亦特稱‘曾子曰’以表之,以為千萬世學者之警策。至今讀之,竦然自有惶愧處,其與中庸‘莫現、莫顯’之意,互相發明。此乃子思有得於曾子者,學者所當體念而深省者也。 ☚ 01_002韓國經學資料集成大學第一册 01_004大學衍義輯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