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1_003大學指掌之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1_003大學指掌之圖

大學指掌之圖

【题 解】
大學指掌之圖作者權近(一三五二—一四〇九),原名,字可遠思叔,號陽村,本貫安東高麗朝鮮初文臣,著名文章家和儒學家。
陽村出生於高麗恭愍王元年,一三六八年十七歲時即館試殿試及第,授春秋檢閲。其父為檢校政丞權僖,曾祖為高麗末年致力於普及朱子學的權溥,曾與鄭道傳修學於李穡門下。高麗時期,因業師影響,政治上持温和的改良態度;朝鮮初期,受鄭道傳影響,轉持激進的改革立場。歷任成均館大司成、禮儀判書、簽書密直司事、知春秋館事等清職顯官。朝鮮建國後,於太祖二年(一三九三年)被賜予藝文春秋館大學士兼成均館大司成,後任司憲府大司憲、判禮曹事、集賢殿提學、議政府贊成事、寶文閣大提學、集賢殿大提學等要職。同時作為佐命功臣一等,封為吉昌府院君。
陽村在哲學思想形成過程中深受鄭道傳影響,主張‘理先氣後’,極力‘斥佛揚儒’,認為老子因不知‘氣’本於‘理’使道家淪於虚無,釋迦牟尼因不知‘心’源於‘理’使佛家淪於空寂。陽村强調以理為本,認為治‘心’和‘氣’的儒家學説合乎‘天理’大道。在解釋自然界時與鄭道傳一樣更重物質之‘氣’,而把‘理’看作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或本質。主張天地萬物‘本同一體’,人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他以此解釋社會現象,認為朝鮮受天命而立,要重倫常禮法。
陽村繼承了高麗後期晦軒安珦菊齋權溥益齋李齊賢牧隱李穑以來的儒學學脈,經學造詣頗深,對豐富發展儒學思想貢獻卓著。五經淺見録是對春秋等五經的注釋;陽村集是詩文集,並收録了東國史略論東賢事略等著作;為鄭道傳三峯集佛氏雜辨心氣理篇學者指南圖等寫的序文及注解等見於陽村集三峯集
陽村在三十九歲時(一三九〇年)因牽流放益州(益山),為幫助登門求學的初學者,將大學中庸按其個人見解予以圖釋而成入學圖説。此書以周濂溪太極圖説為基礎,參考朱子章句,選釋先儒言論,間録師生問答,將經書中的重要主題用圖示方式一目瞭然地予以解釋。除大學指掌之圖中庸首章分釋之圖外,還包括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天人心性分釋之圖掛扐過擛之法等共四十篇,被稱為陽村的力作和性理學的入門必讀。


大學指掌之圖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作為根基加以圖解,並劃分為本末、體用、始終、知行和工夫、功效等;認為初學者不易理解,藉助圖示把握經書整體之後自會明白其次序。此書對後世學者啓迪良多,其弟子金泮(世宗時任成均館大司成)、鄭知雲(明宗時性理學者)等紹其緒,為儒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需要注意的是,退溪李滉聖學十圖中的第四大學圖中引用了此書,並注記‘國初之臣權近所著’。(崔根德)
愚按:大學一書,綱領備而節目詳,文簡而易知,理切而易明;為學之序、用力之方,至為精密。在初學者尤為當務之急。然初學之士,其於體用、本末、知行、功效,多不能察,語之雖勤,識之不易。今為此圖,使之先觀一經全體,瞭然在目,然後即是書而讀之,則不煩指誨而自知其節次矣。苟能常目在之,潛心熟玩,則一部大學在胸中矣。
學者問曰:先賢董公嘗以大學經中自‘知止而後有定’至‘則近道矣’兩節為格物致知之傳,黄氏亦取之矣。是果能得朱子之所未得者歟?
曰:愚嘗觀此,服其用意之深而所見之卓,服膺不忘,蓋亦有年。以今考之有未安者。夫所謂知止者,物格知至以後之效。而格物致知者,大學最初用力之地也。諸傳自‘誠意’章而下,皆以工夫而言,不應於此遽先以效言之也。所謂能得者,明明德、新民皆得所止之事,不應遽及於致知之傳也。且以此節為致知之傳,則‘聽訟’章又無所着落矣。朱子於此豈不處之審哉?但所謂格物為窮理之事,而非扞格外物者,則不必證以他書,而於此節文勢可尋而知之矣。既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又曰:‘致知在格物,則物非外物,格非扞格,而與致知非為兩事者。’意甚明白。其傳雖闕,而於經文自有上文語緒之可尋者矣。
曰:子以知止為物格,知至以後之效不應先言於用力之初者,似矣。然以傳之結語考之,則曰‘此謂知之至也’,則其上闕文必以知至之效言者也。此節於經亦在‘八目’工夫之前,其序不亦舛乎?
曰:傳之結語,以效而言,則其上闕文必是知至之效,然必先言其功,而後及其效,有如補傳之意矣。不應不言其功,而遽及其效。故雖將此節為傳,‘知止’之上又當别有闕文也。此節於經雖在‘八目’之前,是乃承章首綱領之工夫,而言知止之效,以言明明德、新民得止於至善也。故經一章,以工夫、功效相間言之。‘三綱領’以功言,而此節以效言。‘物有本末’一節,兼功效而結之。‘八目’前一節以功言,而後一節以效言。‘自天子’一節,以功結之。而‘本亂’一節,以效而反結之。以是而觀,則‘知止’一節,雖在‘八目’工夫之前,其立言自有序矣。且‘三綱領’,明德雖重,而止至善亦其體要也。‘八目’釋明德、新民而無此一節,則至善雖兼二者,無所不在,亦不容無一言以釋之也。若循‘綱領’三言之序,置釋‘至善’之語於‘八目’之後,則是‘止至善’若在‘平天下’之後而别為一事也。故宜繼“綱領”而言之於‘八目’之前。夫言其功則先分本末,而後及其體要。言其效則專提體要而兼統其本末。其立言亦可謂有法矣。
大學立傳變文以分知行、本末、厚薄三節辨議。
‘誠意’章獨作一傳。
上不連致知者,所以分知行。下不接正心者,以其自修之首,其功不止於正心,先賢已有明辨矣。
‘修身齊家’章之結語,不曰‘齊其家在修其身’,而變文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愚按:此承經文結語而分本末也。經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故傳承之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齊家治國’章之發端,不曰‘治國在齊其家’,而變文曰:‘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愚按:此亦承經文結語而分厚薄也。經曰:‘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故傳承之曰:‘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此兩節必承經文結語而觀之,則傳者立文之意可見矣。
學者問曰:‘誠意’章自作一傳以分知行,其於本末、厚薄不别為傳而變文見意,何也?
曰:知行二者,如車兩輪,學者所當交致其力而並進者也。分明是兩件工夫也,若夫本末雖有體用之殊,而舉而措之,實一物也。厚薄雖有親疏之别,而推以及之,實一事也。
曰:‘齊家治國’章言孝、悌、慈,而其下引康誥之文,但以慈幼而結之,何也?
曰:此以最切而要者言之也。以家言之,則孝悌或有不謹,而慈幼之心無不切,先賢已嘗言之矣。以國言之,則事君、事長皆知所謹,而使衆之道多所忽。苟能以慈幼之心而觸孝悌,則孝悌無不至矣。以慈幼之心而推使衆,則使衆知所謹矣。
曰:子引經文以證傳八、九章變文之意,以為分本末、厚薄者,似矣。然即本傳觀之,則八章上文既言親愛等之僻,又引諺‘莫知子惡’之言,故其結語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者,是承其傳上文語緒而然,不必遠承經文以為傳之結語也。九章發端之言,亦承八章結語,亦不是遠承經文也。今子之言,無乃附會之甚邪?
曰:子即本傳文勢而言者,可謂切矣。然第七章言正心、修身,亦言忿懥等之不得其正,及心不在焉之病,而其結語不曰‘心不正不可以修其身’,直曰‘修身在正其心’。蓋此二章立文命意,大抵相似。而獨其結語不同,豈無意乎?夫經既陳‘八目’,而又提身與家以結之者,身為明德之極而天下之本,家為新民之始而天下之則故也。傳者於此豈不致意哉!
曰:此書之作,朱子以為孔子誦而傳之,曾子作為傳義於經之後,言蓋不敢質為夫子之言,其傳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其言先後不同,何也?
曰:朱子以經之言非聖人不能及,故以為夫子之言,又無左驗。或意古昔先民之言,故疑之而不敢質。愚則妄謂夫子傷時之嘆,屢稱古以言之,如曰‘古之學者為己’,‘古之愚也直’,‘古者言之不出’之類是也。此經亦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言古以嘆今之不然。夫子之前未有聖人不得位者,則言古嘆今,正吾夫子之事,是足為證以為孔子之言也。其傳十章所引之文,及立傳釋經之意,皆曾子平日嘗以語門人之言。但其傳文有稱‘曾子曰’者,則非曾子之手筆也,故以為門人記之。雖門人記之,非其自言,則是猶曾子作之也。諸傳既皆曾子之言,獨於‘十目’一節特加‘曾子曰’者,諸傳皆是直釋經文之意而已。唯此一節,曾子因‘慎獨’之言,而特發本章言外之意,以警門人。故門人亦特稱‘曾子曰’以表之,以為千萬世學者之警策。至今讀之,竦然自有惶愧處,其與中庸‘莫現、莫顯’之意,互相發明。此乃子思有得於曾子者,學者所當體念而深省者也。
☚ 01_002韓國經學資料集成大學第一册   01_004大學衍義輯略 ☛
000000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