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的病理缺陷在于泌 H+功能不足,尿氨和可滴定酸减少,尿液酸化障碍。 【病因】 dRT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继发性者可见于: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高钙尿症;钙磷代谢病,如维生素D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药物中毒,如二性霉素B和锂中毒。此外,也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肾小管.间质病。 【发病机制】 肾皮质集合管存在间质细胞(intercalatedcell),其管腔侧存在 H+-ATP酶(质子泵),能分泌H+,H+与管腔内的NH3和NaHPO4-结合后以NH4CI或NaH2PO4形成酸化尿液,并排出体外。髓质集合管主细胞(principalcell)具吸收Na+和排出 K+(低K+时吸收K+)的功能。目前认为dRTA的功能缺陷有以下几种:①间质细胞分泌H+功能衰竭。②细胞膜缺陷使排出的H+重又回到细胞内。③质子泵泌氢速率低下。由于泌氢障碍使尿液不能酸化,氨排出减少,H+在体内蓄积而致酸中毒。泌H+障碍使 Na+与 K+在主细胞竞争吸收,尿 K+排出增加,临床上出现低钾血症。酸中毒可抑制肾小管吸收 Ca2+,并减少维生素D的活化,以致尿Ca2+排出量增多、血钙磷降低。血钙降低可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加重了骨骼病变。高钙尿与尿枸橼酸不足,易致泌尿系结石,并最终导致肾钙化。 【临床表现】 婴儿型以男性多见,于生后数月内发病,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和易致脱水;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晚发型于2岁后起病,以女性多见。 生长发育迟缓、骨龄落后并有佝偻病症状为dRTA的突出表现。因骨骼普遍脱钙,常诉骨痛,且易发生骨折。约有50%患儿继发肾结石,可以无症状,或有肾绞痛和血尿。晚期因发生肾钙化而影响肾小球功能,最终导致尿毒症。低钾血症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和肌麻痹,患儿症状类似周期性麻痹,严重者发生呼吸抑制。少数病例可无酸中毒临床表现,仅显示尿液不能酸化,须实验室检查才能发现,称为不完全型。 【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血浆pH值、HCO3-或CO2结合力降低;血氯升高,血钾低下,血钙和血磷偏低;阴离子间隙正常。 2.尿液检查 尿相对密度低,pH值常>6,尿 K+、Na+和 Ca2+排出增多,尿氨显着减少。 3.FE HCO3-检测值 <5%。 4.氯化铵负荷试验 尿pH值始终不能<5.5,即阳性。 5.肾功能检查 早期正常;待肾钙化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和BUN升高。 6.X线检查 骨骼显示密度普遍降低和佝偻病表现,可见陈旧性骨折;腹部X线平片可见泌尿系结石影,晚期见肾钙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酸中毒表现类似 pRTA,但 dRTA 有以下特点:①有显着钙、磷代谢紊乱,骨骼改变。②即使在严重酸中毒时,尿 pH值也不会 <5.5。③尿氨显着降低。④FE HCO3-<5%。⑤氯化铵负荷试验阳性。dRTAA诊断确立后还须排除在病因中提及的各种继发性dRTA。 【治疗】 1.纠正酸中毒 严重酸中毒者应予以静脉输注碳酸氢钠,一般予口服纠正。碱性药物的剂量较治疗 pRTA 者为小,碳酸氢钠每日1~3mmol/kg,分4次服。枸橼酸合剂可仅用枸橼酸钠、钾各100g加适量糖浆,加水至1000ml配制,含钠、钾各为1mmol/ml,剂量为每日1.0~1.5ml/kg,分次口服。长期服用须监测血pH值和HCO3-,以便及时调整剂量。 2.纠正低钾血症 与pRTA相同。 3.应用利尿剂 与pRTA相同。 4.骨病的治疗 口服维生素D2。或1,25(OH)2D3,剂量因人而异,必须随时检测血钙和24h尿钙以免发生维生素D中毒。 【预后】 婴儿型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而自愈。晚发型无自愈可能,须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应注意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预防骨骼改变和肾钙化。患儿易合并肾盂肾炎应及时处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