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窑变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窑变瓷 所谓窑变瓷,不同于以往的青瓷,青瓷施半透明的玻璃釉,而窑变瓷是不透明的乳浊釉,釉中含较多的磷酸,入窑煅烧时釉中的钙和磷酸结合成磷酸钙,不易熔解而成为极细小的颗粒沉浮于釉中,增加了透明釉所不具备的特殊的美感。这是继唐代鲁山窑烧花釉瓷之后创新的又一特殊品种。这类窑变瓷被后人称之为钧瓷。 1.钧窑 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禹县八卦洞、钧台等地,金代属钧州,故被称之为钧窑。在禹县发现钧窑遗址有一百多处,以八卦洞一带烧制的钧瓷为最佳,因此最为着名。窑址发掘得知,钧瓷始烧于北宋,终于元,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其最着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即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烧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玫瑰紫或海棠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鳝鱼黄等颜色的斑点或丝缕,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变幻莫测。如果说唐代长沙窑已烧出高温铜红釉,还只是偶然现象的话,那么宋代钧窑的工匠们却在还原气氛中成功地烧制出铜红釉,并能批量生产,一改青瓷独步前朝的局面,为后世的瓷器装饰扩大了领域。 北宋的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煅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细线状流动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宋代钧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纹”,这是鉴定时比较重要的依据。 宋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宋钧窑以釉色美取胜,因此除了堆凸乳钉、弦纹以外,一般没有其它纹饰。宋钧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酱色。 陶瓷专家在八卦洞窑址调查时发现,很多能拼凑成器的瓷片被集中埋在坑里,有的底足上还带有数字,这很可能是当时未烧好的残次品集中销毁的地方。从出土残片器型看,主要是盆、盆托、洗、尊等陈设瓷,且都做工很精。北宋钧窑制品传世极少,现在主要集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几个大博物馆。这也足以证明北宋一部分钧瓷窑具有官室性质,被后世陶瓷专家称为“官钧”。现已证实“官钧”的窑址在禹县八卦洞及附近的钧台。那么,到底什么叫“官窑”呢?所谓官窑,是指专门烧制宫廷御用的瓷器的窑,它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集中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原料及技术最高超的工匠,不惜工本烧制出能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或被当时统治者认可的瓷器;二是成品全部进京入宫,稍有瑕疵,不合格者,就地销毁,绝不允许上市出售(皇帝赏赐流出宫外者又当别论)。 “官钧”陈设瓷主要是花口洗(彩版22)、葵瓣洗、出 22.钧窑玫瑰紫釉花口洗 北宋 此外,北宋时禹县神垕刘家门等地窑场烧造的钧瓷应是民用瓷,主要器型有花口碗、炉、盘、碗、罐等,制作亦很精细,底足基本都有釉。除了钧瓷,还烧白釉绘黑花、黑釉、青釉等其它窑系品种。 2.东沟窑 东沟窑的窑址在河南临汝大峪店东沟,有三处专烧宋钧瓷类瓷器的窑址。所烧板沿洗最为独特,施满釉,有支钉痕迹,风格和钧瓷很难区分,又有汝窑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