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疟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疟疾 【释义】: 疟疾(malaria)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液侵入人肝细胞内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恶性疟的发热不规则,可引起脑型疟。 【诊断】: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2)传播途径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为按蚊。我国传疟蚊主要由下列四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严重,温带次之。间日疟分布最广,遍及热带与温带地区。恶性疟以热带最多且最严重,一般夏秋发病较多。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间日疟短,潜伏期13~15d,长潜伏期者在6个月以上;恶性疟,7~12d;三日疟,24~30d;卵形疟,13~15d。 (1)典型发作 表现为间歇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间日疟为隔日发作;三日疟为3d发作一次;恶性疟为不规则发热或持续高热;可每日或间日发作,卵形疟为隔日发作。若有两重或混合感染时,此种规律性发生改变。 (2)其他症状与体征 表现为肝脾肿大及贫血。 (3)疟疾的凶险型 以脑型疟疾最为严重,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以中枢感染症状如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为主要表现。 (4)复发或远期复发 间日疟与卵形疟距初发病后半年以上,由肝细胞内的疟原虫再次入侵红细胞内引起的发作者称为复发或与远期复发。 (5)其他疟疾 有输血疟疾与婴幼儿疟疾。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但初发时稍高;多次发作后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出现贫血现象,尤其是恶性疟疾患者。 (2)疟原虫检查 应于发作6h内采血作涂片染色检查,不仅有诊断价值,而且可确定疟原虫的种类,必要时应反复多次检查,骨髓穿刺涂片染色检查疟原虫,阳性率较外周血涂片高。 (3)血清学检查 可采用ELISA法、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治疗性诊断 临床高度疑诊疟疾,而一时未检出疟原虫者,可试服氯喹3d,若体温在48h内被控制,则有助诊断。 5.并发症 黑尿热与患者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疟原虫释放的毒素,抗疟药等有关的急性溶血、肾炎。见于间日疟、恶性疟反复发作后。 6.鉴别诊断 一般疟疾应与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伤寒与副伤寒鉴别;脑型疟疾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鉴别;黑热病应与其他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 【治疗】: 1.发作期的治疗 控制临床症状采用消灭裂殖体的药物如氯喹、伯氨喹啉可杀灭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防止或减少疟疾的复发,两者合用可在控制症状的基础上达到抗复发或根治的目的。恶性疟原虫感染和输血引起的疟疾因无红细胞外期,故不需要用伯氯喹啉,具体用法如下:氯喹,每片13.2mg,含基质7.5mg,每日3片顿服。恶性疟疾连服4d,间日疟连服8d。 2.耐药性疟疾的治疗 可任选下列一种药物代替氯喹,同时仍需加服伯氨喹啉。 (1)磷酸咯萘啶 口服每日1次0.4g(4片),连服3d,共1.2g。 (2)青蒿素 口服,首剂1.0g,6~8h后0.5g,第2~3日各1次,0.5g,共2.5g。 3.凶险型疟疾 酌选下列之一: (1)磷酸氯喹注射液 用于不抗氯喹者,首剂基质成人0.3~0.6g(5~10mg/kg)加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静滴,4~8h滴完,以后0.3g每6小时1次,至总量1.5g,此药不宜肌内注射和静脉推注。 (2)磷酸咯萘啶 用于抗氯喹者,成人180~360mg(3~6 mg/kg)加于5%葡萄糖液250ml静滴,于3h滴完,每6~8小时1次,酌用2~3次。 (3)奎宁 用于耐氯喹株感染,二盐酸奎宁500mg加等渗糖水中4h内静脉滴注。12h后可重复使用,清醒后改为口服。 (4)青蒿琥珀 用青蒿琥珀600mg加入5%碳酸氢钠0.6ml摇动2min至完全溶解,再加5%葡萄糖水5.4ml最终成青蒿琥珀10mg/ml,按1.2mg/kg计算每次用量,首剂注射后4,24,28h各再注射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