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疟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疟疾 疟疾是感染疟原虫后引起的传染病。患者或疟原虫携带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发病多在夏秋季节,按感染疟原虫种类不同,有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之分。中医病证中“疟疾”一证,亦基本指本病,故可参阅本病治疗。 【诊断要点】 (1)患者居留疟疾流行分布区域,或有接触史。 (2)典型发作表现为间歇出现寒战、高热、大汗,后阶段可伴口唇疱疹、贫血、肝脾肿大。 (3)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三日疟为3日发作1次;恶性疟为不规则发热或持续高热。若有两重或混合感染时,临床表现为不规律性变化。 (4)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但初发时可稍高;多次发作后可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疟原虫检查有诊断价值,必要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治疗】 1.体针 取穴:①大椎、曲池、间使、后溪、阴陵泉、胸3-12夹脊;②陶道、内关、血海、三阴交、复溜、胸3-12夹脊。热甚加刺井穴;脾肿大加章门、痞根;头痛甚者加风池、太阳;痉厥加内关、水沟。方法:发作时用①组穴位,间歇期用②组穴位。一般在发作前2-3小时针刺,强刺激,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连续6日。 2.灸法 取穴:①大椎、脾俞、公孙、膏肓、身柱;②内关、间使、大椎。方法:①组穴位用艾条灸5-10分钟/穴;或隔姜灸,每穴5壮,每日1次。病情严重者取第②组穴,用发泡灸法,取鲜毛茛或独头大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3-4小时敷贴,每次选1-2穴。 3.水针 取穴:大椎、间使、中脘、足三里、膏肓。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注入复方奎宁0.2毫升,于发作前1小时注射。 4.耳针 取穴:肝、胆、脾、肾上腺、皮质下、三焦、耳尖(放血)。方法:毫针刺法,发作前1-2小时针刺,留针1小时,或加电针。间歇期加压丸法。 5.皮肤针 取穴:同“体针”。方法:先叩刺背部穴,后叩刺四肢穴,以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宜。 6.刺血拔罐 取穴:大椎、陶道。方法:点刺后加拔火罐,出血3-5毫升。 【现代临床举例】 杨氏报道一男性,14岁。患疟疾3日,每日上午10时发作。取大椎、后溪、内关穴,用28号毫针,于上午8时针刺,有得气传导感。当日针后即未发作,共针5次后,血检疟原虫已阴转。(杨介宾,四川中医,1987,(6):45) 【备注】 (1)针刺治疗疟疾,不仅能有效控制症状,而且能够使疟原虫检测转阴。关键需要注意治疗时间和方法。如针刺治疗症状仍未控制者,需加用药物配合治疗。 (2)恶性疟者,特别是脑型疟疾,应结合药物治疗为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