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棉花枯萎病测报调查方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棉花枯萎病测报调查方法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 fectum(Atk.)Snyder & Hansen]俗称半边黄、萎蔫病。自然条件下,枯萎病只能为害棉花。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该病在全国各主要棉区均有发生。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病原菌初侵染源 枯萎病病原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随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 1.2 温湿度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在土壤温度20℃左右时开始表现病害症状,25~28℃时出现发病高峰,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土壤温度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土壤温度下降,棉株也易发病。 1.3 其他因素 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偏碱性,排水不良,或偏施、过量施用氮肥,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 系统调查 根据当地棉花品种的布局状况和生态类型,选择发病较早且有代表性棉田1~2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667m2。从6月初开始,每7天调查1次,到7月中旬结束。每块田固定5点,其中至少1点已有病株,其余各点随机选定。每点单行调查20株。记载病株数,统计病株率。结果记入表5-3。 表5-3 棉花枯萎病系统调查表 2.2 大田普查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在棉花枯萎病盛发期,依据棉花栽培区划和常年发病情况,在各代表区域内选有代表性的棉田10~15块,每块田采取5点取样,每点调查单行10株。记载发病株数,统计病株率。结果记入表5-4。 表5-4 棉花枯萎病大田普查表 3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河南省主要以发病盛期的平均病株率来划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