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拉深模设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拉深模设计 (一)拉深件的工艺性 1.拉深件的形状 ①拉深件的形状设计应尽量简单、对称。 ②过高或过深的空心零件需要多次冲压工序,所以应尽量减小零件高度。 ③在零件的平面部分,尤其是在距离边缘较远位置上的局部凹坑和突起的高度不宜过大。 ④应尽量避免曲面空心零件的尖底形状,尤其高度大时其工艺性更差。 在实际生产中,对冲压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作某些修改,既能使其性能不变,又可以使冲压加工得到很大的简化。如图1.2-41所示的汽车消声器后盖,在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其形状作简化后,可以使冲压加工由八道工序减为两道工序,材料消耗也减少50%。 (a)改进前 (b)改进后 图1.2-41 消声器后盖的改进 2.拉深件的圆角半径(图1.2-42) (a)筒形件 (b)带凸缘拉深件 (c)矩形件 图1.2-42 拉深件的圆角半径 拉深件的圆角半径应尽量大些,以利于成型和减少拉深次数。 ①拉深件底与壁间的圆角半径rp1应满足rp1≥t,为使拉深工序顺利进行,一般应该使rp1≥(3~5)t。增加整形工序时,可取rp1≥(0.1~0.3)t。 ②拉深件凸缘与壁侧间的圆角半径rd2应满足rd2≥2t,为使拉深工序顺利进行,一般应使rd2≥(4~8)t。增加整形工序时,可取rd2≥(0.1~0.3)t。 ③带凸缘拉深件的直径应取Dp≥dp+10t,以便在拉深时,用压料板压紧不起皱。 ④矩形件四壁间的转角半径r3应满足r3≥3t。为了减少拉深次数,尽可能取rs≥0.2H,以便一次拉深成功。 3.拉深件的精度 拉深件的制造精度包括直径方向的精度和高度方向的精度。在一般情况下,拉深件的精度不应超过表1.2-56、表1.2-57和表1.2-58中所列的数值。 表1.2-56 拉深件直径的极限偏差 (mm) 注:拉深件外形要求取正偏差;内形要求取负偏差。 表1.2-57 圆筒拉深件高度的极限偏差 (mm) 注:本表为不切边情况所达到的数值。 表1.2-58 带凸缘拉深件高度的极限偏差 (mm) 注:本表为未经整形所达到的数值。 产品图上的尺寸应注明必须保证外部尺寸或是内腔尺寸,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 (二)拉深件毛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1)修边余量的确定 由于材料性能不同、模具间隙不均、板厚变化及定位不准等影响,使拉深件口部或凸缘周边不齐,必须进行修边。故在计算毛坯尺寸时应按加上修边余量后的零件尺寸进行展开计算。 修边余量的数值可查表1.2-59和表1.2-60。 表1.2-59 无凸缘圆筒形拉深件的修边余量δ (mm) 表1.2-60 有凸缘圆筒形拉深件的修边余量δ (mm) (2)毛坯尺寸的计算 在拉深工艺中,如忽略毛坯在拉深过程中厚度的变化,可以按拉深前后面积不变的原则进行毛坯尺寸的计算。 根据面积不变原则,毛坯直径按下式确定: 式中 A0——拉深件的表面积; A——拉深件分解成简单几何形状的表面积,可由表1.2-61的公式求出。 表1.2-61 简单几何形状的表面积A的计算公式 例如,如图1.2-43所示有凸缘的筒形拉深件的毛坯尺寸计算,可先将该零件分解成五个简单几何形状,并按表1.2-61所列公式求得A1、A2、A3、A4、A5,然后按上述公式求出毛坯直径D。 图1.2-43 筒形件毛坯尺寸的确定 对于常用的拉深件,可选用表1.2-62所列公式直接求得毛坯直径D。 表1.2-62 常用旋转体拉深件毛坯直径的计算公式 注:1.尺寸按工件材料厚度中心层尺寸计算。 2.对于厚度小于1mm的拉深件,可不按工件材料厚度中心层尺寸计算,而根据工件外壁尺寸计算。 3.对于部分未考虑工件圆角半径的计算公式,在计算有圆角半径的工件时计算结果要偏大,故此情形下,可不考虑或少考虑修边余量。 (三)拉深模的凸、凹模间隙 (1)不用压边圈拉深 c=(1~1.1)tmax(末次拉深用小值,中间拉深用大值) 式中 tmax——材料厚度的最大极限尺寸(mm)。 (2)用压边圈拉深 c=tmax+kt 式中 tmax——材料厚度的最大极限尺寸(mm); t——材料厚度的基本尺寸(mm); k——间隙系数,见表1.2-63。 表1.2-63 间隙系数k 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一般精度(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工件的拉深工作。 2.末道工序括弧内的数字,适用于较精密拉深件(IT11~13级)。 材料厚度公差小或工件精度要求较高的,应取较小的间隙,按表1.2-64选取。 表1.2-64 有压边圈拉深时单边间隙值 (mm) 注:1.t为材料厚度,取材料允许偏差的中间值。 2.当拉深精密工件时,最末一次拉深间隙取c=t。 (四)拉深件变形程度的计算 拉深件变形程度用拉深系数m表示: 式中 d——拉深后圆筒直径; D——拉深前毛坯直径。 (五)拉深模凸、凹模工作尺寸的计算 (1)拉深模工作尺寸计算(表1.2-65) 表1.2-65 拉深模工作尺寸的计算公式 注:D凸、d凸——凹模、凸模尺寸(mm); D、d——拉深件外形、内形的基本尺寸(mm); c——凸、凹模的单边间隙; δ凹、δ凸——凹模、凸模的制造公差(表1.2-66)。 表1.2-66 圆形拉深模凸、凹模的制造公差 (mm) 注:1.表列数值用于未精压的薄钢板。 2.如用精压钢板,则凸模及凹模的制造公差等于表列数值的20%~25%。 3.如用有色金属,则凸模及凹模的制造公差等于表列数值的50%。 (2)拉深凸模的排气孔尺寸(表1.2-67) 表1.2-67 拉深凸模排气孔尺寸 (mm) (3)拉深凸模与凹模的圆角半径 ①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凸。除最末一次拉深工序外,其他各拉深工序r凸按下式计算: r凸=(0.6~1)r凹 最后一次拉深工序中,r凸应与工件的圆角半径相等。如果工件要求的圆角半径很小,则在最后一次拉深工序以后,须进行整形。 ②拉深凹模的圆角半径r凹。可按经验公式确定: 式中 D——毛坯直径(mm); d——凹模内径(mm); t——材料厚度(mm)。 但当工件直径d>200mm时,r凹应按下式确定: r凹min=0.039d+2(mm) (六)拉深时的压力计算 (1)拉深力的计算 ①对于圆形拉深件,其最大拉深力可按下式计算: Fmax=3(σb+σs)(D-d-r凹)t 式中 Fmax——拉深力(N); σb——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σs——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D——毛坯最大直径(mm); d——拉深凹模内径(mm); r凹——凹模的圆角半径(mm); t——材料的厚度(mm)。 ②对于方形拉深件,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Fmax=σbt(2πr底C1+LC2) 式中 Fmax——拉深力(N); r底——工件底部圆角半径(mm); L——直边全长(mm); C1=0.5(用于拉深很浅的工件); =2.5[用于拉深深度为(5~6)r底的工件]; C2=0.2(用于间隙较大,且无压边圈时); =0.3(用于压边力为 =1.0(用于拉深很困难时)。 (2)压边力的计算 压边力: 式中 q——各工序拉深系数的倒数; σb——毛坯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t——材料厚度(mm); D——毛坯直径(mm)。 (3)压床吨位的选择 对于单动压床: F>F拉+F压 对于双动压床: F1>F拉 F2>F压 式中 F——压床的公称压力; F1、F2——分别为内、外滑块的公称压力; F拉、F压——分别为拉深力和压边力。 (4)拉深功和功率 ①不变薄拉深的拉深功: A=k·Fmax·h×10-3 式中 A——拉深功(J); Fmax——最大拉深力(N); h——拉深高度(mm); k——系数(查表1.2-68)。 表1.2-68 系数k与拉深系数的关系 ②变薄拉深的拉深功: A=F·h×1.2×10-3 式中 A——拉深功(J); F——变薄拉深力(N); h——拉深高度(mm); 1.2——安全系数,考虑到由于摩擦所增加的能量消耗。 ③功率。压力机电机功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 N——压力机电机功率(kW); k——不平衡系数,k=1.2~1.4; A——拉深功(J); η1——压力机效率,η1=0.6~0.8; η2——电动机效率,η2=0.9~0.95; n——压力机每分钟的行程次数; 1.36——由马力转换成千瓦的转换系数。 (七)拉深模设计要点 1.拉深工序设置的原则 ①在大批量生产中,在凹、凸模强度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落料、拉深复合工艺。 ②除底部孔有可能与落料、拉深复合冲压外,凸缘侧壁的孔、槽均需在拉深工序完成后再冲出。 ③当拉深件的尺寸精度要求高或带有小圆角半径时,需增加整形工序。修边工序一般安排在整形工序之后。 ④修边、冲孔常可复合完成。 ⑤窄凸缘零件应先拉成圆筒形,然后制成锥形凸缘,最后经校平获得平凸缘;宽凸缘零件应先按要求的尺寸拉出凸缘直径,并在以后的拉深工序中保持凸缘直径不变。 ⑥阶梯形零件先拉深内部形状,然后再拉深外部形状;过渡部分以较大的圆角半径连接,零件的最终形状应在最后工序中压出。 ⑦形状复杂的零件,一般先拉深内部形状,然后再拉外部形状。 ⑧多次拉深冷变形强化严重的材料时,需进行中间退火。 2.拉深工艺计算 (1)无凸缘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计算步骤: ①选定修边余量,确定毛坯直径(查表1.2-59,表1.2-62)。 表1.2-69 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的条件 注:t料厚;D0-毛坯直径;dn拉深件直径;mn-拉深系数。 ②根据表1.2-69,确定是否采用压边圈。 ③根据零件的相对高度 表1.2-70 无凸缘圆筒形拉深件的最大相对高度| 注:1.大的 2.表中拉深次数适用于08号及10号钢的拉深件。 图1.2-44 确定拉深次数及半成品尺寸的线图 ④由表1.2-71、表1.2-72、表1.2-73查出各次的拉深系数m1,m2,…,mn,并对各次拉深系数作适当调整,使dn=d=m1·m2·…·mnD0。 表1.2-71 无凸缘筒形件用压边圈拉深时的拉深系数 注:1.凹模圆角半径大时(r凹=8~15t),拉深系数取小值,凹模圆角半径小时(r凹=4~8t),拉深系数取大值。 2.表中拉深系数适用于08号、10S、15S钢与软黄铜H62、H68。当拉深塑性更大的金属时(05、08Z及10Z钢、铝等),应比表中数值减小1.5%~2%。而当拉深塑性较小的金属时(20、25、Q215、Q235、酸洗钢、硬铝、硬黄铜等),应比表中数值增大1.5%~2%(符号S为深拉深钢;Z为最深拉深钢)。 表1.2-72 无凸缘筒形件不用压边圈拉深时的拉深系数 注:此表适用于08号、10号及15Mn等材料。 表1.2-73 其他金属材料的拉深系数 注:1.凹模圆角半径r凹<6t时拉深系数取大值;凹模圆角半径r凹≥(7~8)t时拉深系数取小值。 2.材料相对厚度 ⑤由调整后的各次拉深系数m1,m2,…,mn,确定各次的拉深直径d1,d2,…,dn,并确定各次拉深圆角半径。 ⑥根据下列公式算出各次拉深高度: 式中 h1,h2,…,hn——各次拉深高度(mm); d1,d2,…,dn——各次拉深直径(mm); r1,r2,…,rn——各次拉深圆角半径(mm)。 ⑦画出工序图。 (2)带凸缘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计算带凸缘筒形拉深件的工序尺寸有两个原则: ①对窄凸缘( ②对宽凸缘( 宽凸缘拉深件,为了保证在以后的拉深中凸缘不变形,首次拉入凹模的材料(第一次拉深时,除去凸缘的筒形件材料)应比零件最后拉深部分实际所需材料(零件除去凸缘外,筒形部分的材料)多3%~10%(按面积计算,拉深次数多时取上限值,拉深次数少时取下限值),这些多余材料在以后各次拉深时,逐次将1.5%~3%的材料挤回到凸缘处,使凸缘增厚,从而避免拉裂。 带凸缘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步骤: ①选定修边余量(查表1.2-60),预算毛坯直径D0(查表1.2-62)。 ②算出 零件的相对高度 表1.2-74 带凸缘筒形件第一次拉深的最大相对高度| 注:1.适用于08号、10号钢。 2.较大值相应于零件圆角半径较大情况,即r凹、r凸为(10~20)t;较小值相应于零件圆角半径较小情况,即r凹、r凸为(4~8)t。 若 若 ③从表1.2-75查出第一次拉深系数mF1,从表1.2-76查出以后各工序的拉深系数m2,m3,m4……并预算各工序的拉深直径:d1=mF1D0.d2=m2d1,d3=m3d2……通过计算,直到dn≈d,即可知道所需的拉深次数。 表1.2-75 带凸缘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时的拉深系数[mF1] 注:适用于08号、10号钢。 表1.2-76 带凸缘筒形件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 (mm) 注:在应用中间退火的情况下,可以将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减小5%~8%。 ④确定拉深次数以后,对各工序的拉深系数进行调整,使各工序变形程度的分配更趋合理。 ⑤根据调整后各工序拉深系数,再计算每道工序的拉深直径:d1=mF1D0,d2=m2d1,d3=m3d2,…,dn=d=mndn-1,并选定各工序的圆角半径。 ⑥根据上述计算工序尺寸的第二个原则,重新修正毛坯直径。 ⑦计算第一次拉深高度。利用公式: ⑧利用公式 ⑨画出工序图。 以上为圆筒件拉深工艺的计算,至于其他形状零件的拉深工艺计算,可参阅有关资料。 3.压边圈的采用及其类型 (1)采用压边圈的条件 在拉深过程中,为防止工件边缘或凸缘起皱,应使毛坯(或半成品)在被拉入凹模圆角以前,保持稳定状态。其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毛坯的相对厚度 图1.2-45 根据毛坯相对厚度和拉深系数确定是否采用压边圈 (2)压边装置的类型 ①刚性压边装置。在实际操作中常利用双动冲床上的外滑块作为刚性压边装置。这种压边的特点是压边力稳定,不随冲床行程而变化。 ②弹性压边装置。弹性压边装置一般用于单动冲床上,特点是压边力随冲床行程而变化。弹性压边有气动式、弹簧式及橡皮式三种(图1.2-46)。气动式的压边力不随行程变化,因此压边效果好。而弹簧式和橡皮式,其压边力随行程增大而升高。但是气动式结构复杂,必须使用压缩空气,故一般压边装置均使用弹簧式和橡皮式。 (a)气动式 (b)弹簧式 (c)橡皮式 图1.2-46 弹性压边装置 (3)压边圈的类型 ①一般的拉深模均采用平面压边圈(图1.2-47)。第一次拉深相对厚度 图1.2-47 平面压边圈 图1.2-48 弧形压边圈 ②若在整个拉深行程中,压边力需保持均衡和防止压边圈将毛坯夹得过紧,特别是拉深较薄且有较宽凸缘的工件时,需采用带限位装置的压边圈。如图1.2-49所示。图(a)适用于第一次拉深工序,图(b)适用于第二次以后的拉深工序。 (a)第一次拉深 (b)第二次以后拉深 图1.2-49 带限位装置的压边圈 限位距离s的大小,应根据工件的形状及材料的不同,分别为: 拉深带凸缘的工件时,s=t+(0.05~0.1)(mm); 拉深铝合金工件时,s=1.1t(mm); 拉深钢制工件时,s=1.2t(mm)(t-料厚)。 ③拉深带宽凸缘的工件时,压边圈与毛坯的接触面积要减小,常采用的压边方法有图1.2-50所示的两种。 图1.2-50 局部压边的压边圈 ④对凸缘特别小的工件,拉深时需加大拉应力,这时可采用带拉深筋的压边圈(图1.2-51)。 图1.2-51 带拉深筋的压边圈 4.拉深凸模的排气孔 其开设类型如图1.2-52所示,具体结构尺寸见表1.2-67。 图1.2-52 拉深凸模的排气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