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释义】: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通过血循环引起的骨感染,好发于小儿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胫骨和肱骨的干骺端。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埃希菌和类白喉杆菌等。常见的原发病灶为扁桃体炎,疖,痈,咽喉炎和中耳炎。 【诊断】: 1.临床表现 (1)患儿体质常虚弱,有感染病灶史,有的可有局部损伤史。 (2)起病急剧,有全身中毒症状。 (3)局部持续性剧痛,患肢不爱活动,幼儿表现为经常啼哭。 (4)靠近关节的干骺端有明显深压痛,温度升高,可无明显肿胀,数天后局部出现皮肤水肿,泛红,进而疼痛反而缓解,但软组织脓肿的症状将更为明显。 2.辅助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20~40)×109/L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多,血培养可为阳性。 (2)局部早期分层穿刺,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同时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99m锝-锡-焦磷酸盐骨扫描,浓聚于干骺端。 (4)X线表现 1)14d内X线片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本病存在。 2)10~14d后,干骺端出现局部骨破坏区,周围有广泛骨脱钙,后该处可出现与骨干平等的板层新骨。如无控制破坏范围明显扩大,可达整段骨。 3)有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软组织深部脓肿,蜂窝织炎,风湿性或化脓性关节炎和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治疗】: 1.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应用 在诊断尚未明确以前,即及时应用大剂量静脉输入抗生素,临床上常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或红霉素制剂联合丁胺卡那和甲硝唑(灭滴灵)。以后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予以调整。 2.局部固定 (1)早期可用持续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 (2)急性炎症消退后改以石膏管型固定。 (3)如有伤口,在石膏上开窗换药。 (4)定期摄片随访,一直至包壳牢固后去除固定。 3.切开引流 (1)指征 1)大剂量抗生素治疗2~3d不能控制症状者。 2)诊断性穿刺时在骨膜下或骨髓腔内吸到脓液。 (2)方法 1)于病骨上开窗,放置两根引流管作持续吸引冲洗。一根细的作为抗生素滴入用,一根粗的连接于负压,进行引流。 2)局部冲洗液量每日1500~2000ml,抗生素剂量为每日全身用量的1~2倍,24h连续滴注,持续两周。 3)伤口全层缝合。 4)脓液少者,可开窗或钻孔置小细管每日注入浓抗生素液,不必冲洗。 5)已有软组织脓肿或骨膜下脓肿,除开窗外应作软组织或骨膜下切开引流,一定要引流通畅。 4.其他 (1)积极控制原发病灶。 (2)全身支持疗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