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心房
1.左心房扩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 右、左心房激动形成P波。右心房先激动,心电向量向前,形成P波前支;左心房稍后激动,心电向量向左后方,形成P波后支。在V1导联上可见正负双向P波,其负向波的深度(mm)×宽度(s)=P波终末电势(Ptf),正常<-0.02mm·s。左心房扩大时,P波>0.11s,呈双峰,双峰间距≥0.04s,Ptf>-0.04mm·s。左心房扩大(图42)多见于二尖瓣狭窄。 图42 左心房扩大 2.右心房扩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高耸,振幅≥0.25mV。右心房扩大(图43)多见于肺心病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房缺、法洛四联征)。 图43 右心房扩大 3.房性早搏(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s) 提前出现一个变异P′波,QRS波似窦性时,P′-R>0.12s,代偿间歇常不完全。部分P′波后无QRS波,即为房早未下传。P′波后引起的增宽变形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称为房早伴室内差传(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fect)。 (1)引发房早(图44)的病因包括: 图44 房早发生示意图 ·交感神经亢进; ·感染; ·情绪激动; ·吸烟或饮酒、喝咖啡; ·电解质失衡; ·低氧血症; ·洋地黄中毒; ·二尖瓣狭窄; ·房缺; ·心肌缺血或心梗; ·心衰; ·肺源性心脏病; ·特发性等。 房性早搏的类型如图45所示。 图45 房早类型 (1)房早;(2)房早二联律;(3)房早未下传;(4)房早伴室内差传 (2)处理:有因可查的房早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无症状的房早,可不予积极处理。虽然有时房早可诱发房速、阵发性室上速、房颤或房扑,但临床医生应牢记:过多关注或积极治疗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房早未下传过多时,可出现症状,治疗同窦缓。 4.房性紊乱心律(wandering atrial pacemaker) 房性紊乱心律是指心房起搏点在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游走,导致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图46)。心率为60~100次/分,P波形态各异,P′-P′间期不等。 图46 房性紊乱心律 (1)导致房性紊乱心律的原因有: ·青少年或运动员; ·迷走神经抑制; ·洋地黄中毒; ·低血钾; ·慢性肺部疾病(COPD); ·器质性心脏病等。 (2)处理:房性紊乱心律常无症状,也不需要治疗,但若有明确病因,则应予病因治疗。若出现症状性窦缓,则应予对症处理。自律性房速可予乙胺碘呋酮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条件者可予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率为70%~80%;必要时可植入抗心动过速起搏器。 5.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包括折返性(房内或窦房)房速、自律性房速和紊乱性房速3类。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心房率为100~150次/分。P′波形态各异、P′-P′不规则、P′-R和R-R间期不等以及P′之间有基线存在,称为紊乱性房速(图47、48)。 图47 阵发性房速 图48 房速2∶1传导 导致房速的常见原因包括: ·洋地黄中毒; ·低血钾; ·慢性肺部疾病; ·器质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缺血或梗死。 自律性房速可被调控刺激重整,有“温醒”现象,不能终止或诱发。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突发突止,可被刺激诱发和终止。 6.房扑(atrial flutter) 房扑的发生率相对较少,且多为阵发性房扑。 (1)引起房扑的病因有: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三尖瓣病变); ·高血压病; ·冠心病; ·甲亢; ·预激综合征; ·心肌病; ·洋地黄中毒; ·低氧血症; ·肺源性心脏病; ·心衰; ·心包炎或心肌炎; ·健康人也可出现阵发性房扑。 房扑的电生理特征是自律性增高或折返,可由房早诱发(图49)。 图49 房扑的电生理机制 (2)房扑的EKG表现: ·房搏规则,无P波,代之以形态、方向、大小相同的锯齿波(F),在Ⅱ、Ⅲ、aVF导联上较明显; ·F波的频率为240~430次/分。 (3)分类: ·Ⅰ型房扑(典型房扑):F波频率为240~340次/分,形态为负向锯齿波,锐角向下。 ·Ⅱ型房扑:F波频率为340~430次/分,形态为正向锯齿波,凸面向上,F波间无基线。 Ⅰ型房扑是房内大折返和微折返综合的结果,大折返环方向为顺时针;Ⅱ型房扑可能与微折返有关。 Ⅰ型房扑快速调搏可转为窦性或房颤,而Ⅱ型房扑发作则不能被终止(图50)。 图50 房扑类型 (1)Ⅰ型房扑;(2)Ⅱ型房扑 房扑与房颤关系密切,可见房扑、房颤同时存在,称不纯性房扑(图51)。 图51 不纯性房扑 房扑1∶1房室下传较少见,多为2∶1或3∶1下传(图52)。临床医生应牢记:1∶1房扑常提示预激综合征,室率快且QRS波宽大;>5∶1或6∶1房扑且能排除药物(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因素时,应考虑房室传导阻滞。 图52 不同比例下传的房扑 (4)处理:阵发性房扑常无明显症状,也不需处理。房扑室率快或病人有症状或房扑影响血流动力学时,应予治疗。房扑症状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室率快慢和心脏基础疾病有关。低能量(75~100J)电复律适用于房扑转律,尤其是预激综合征伴房扑者(禁用洋地黄)。房扑的药物治疗和预防包括Ⅰa(奎尼丁)、Ⅰc[普罗帕酮(心律平)]和Ⅲ类(乙胺碘呋酮)等。必要时可试用射频消融术。 7.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房颤是很常见的心律失常。 (1)引起房颤的常见病因包括: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高血压病; ·冠心病或急性心梗; ·心肌病; ·甲亢; ·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 ·预激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老年心房退行性病变; ·二尖瓣脱垂; ·慢性肺部疾患; ·饮酒、喝咖啡; ·情绪激动; ·药物(洋地黄)或化学制剂中毒等。 (2)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无P波,代之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不规则低振幅波(f),在V1导联较明显。室率绝对不规则。 (3)症状:5%~15%的房颤病人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心外疾患,称为特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数年后可能转为持续性,长期房颤可抑制窦房结。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可能是多个小折返环(图53)。 图53 房颤的电生理机制 房颤的室率极不规则,可致临床上的心悸症状。房颤时心房丧失15%~20%的泵血功能,使心排出量下降和心功能恶化。房颤病人的栓塞风险极高,特别是脑栓塞。 (4)分类:房颤分为“粗”颤(coarse fib)和“细”颤(finefib)。粗颤频率慢,复律概率高;细颤频率快,复律概率低。房颤也可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房颤2类(图54、55)。 图54 房颤 (1)粗颤;(2)细颤 图55 房颤 (1)快速型;(2)缓慢型 (5)处理:房颤的病因明确后,应予病因治疗(如甲亢),若无特殊禁忌,应该给房颤病人一次复律的机会。若复律不成功,应尽可能控制室率,预防栓塞事件的发生。复律前予药物准备(乙胺碘呋酮+阿司匹林或华法林)1周,并于复律成功后药物维持2~3个月。其他药物包括洋地黄、普罗帕酮(心律平)、β受体阻滞剂等。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150J。病窦综合征(图56)病人应在植入起搏器的基础上予药物治疗,以控制室率。必要时可试用外科手术或射频消融术治疗。 图56 病窦综合征 (1)慢;(2)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