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崩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两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本症相当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 【发病因素】 (1)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中气不足,统摄无权,冲任不固。 (2)先天不足,肾气稚弱,或更年期肾气渐虚,肾阳虚惫失于封藏,肾阴不足,虚火妄动而精血失守。 (3)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藏血失职。 (4)素体阳盛,或外感邪热,或食辛辣助阳之品,热伤冲任,迫血妄行。 【辨证分型】 (1)气虚型 经血非时而至,淋漓不止,血淡质薄,气短神疲,面色 (2)阴虚型 经乱无期,淋漓不尽,色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3)血瘀型 漏下淋漓不断,时下时止,或骤然血崩,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或胀痛,舌紫黯,脉涩。 (4)血热型 经血非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止,血色鲜红,烦热口渴或心烦潮热,舌红,脉数。 【治疗】 治则:调节肝脾,摄血培元。气虚者兼健脾益气,养血调经;阴虚者兼滋水益阴,固经止血;血瘀者兼活血祛瘀,行气止血;血热者兼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1.体针 取穴: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隐白、交信。气虚加气穴、足三里、膏肓俞;阴虚加太溪、阴谷;血瘀加气冲、太冲、地机;血热加血海、水泉、行间。方法:每次选4-5穴,虚补实泻,酌情用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灸法 取穴:三阴交、隐白、大敦、关元、百会、血海。方法:可用艾条温和灸、麦粒灸、隔盐灸等,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10-20分钟或5-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次为一个疗程。 3.耳针 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肝、肾、脾、神门。方法:每次选3-5穴,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也可用耳穴埋针法。 4.皮肤针 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膏肓俞、八髎、夹脊穴(胸1-骶4)、百会、足三里、关元、血海、三阴交等。方法:轮流选用上穴,中度叩刺,每日1次。 5.头针 取穴:双侧生殖区。方法: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现代临床举例】 (1)黄氏据《针灸聚英》“妇人经事改变,自有地机血海;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之说,对崩中采用脾经郄穴地机和血海埋针治疗;对漏下采用阴蹻郄穴交信和合阳温针治疗崩中30例、漏下25例,除3例病程长达2年以上的漏下患者外,其余均收到满意效果。(黄定泰,江苏中医杂志,1983;(3):44) (2)王氏等根据辨证,肝郁取大敦,脾虚取隐白,肝脾失调2穴同取,用麦粒灸,每次5-7壮,每日1次,共治50例,总有效率为96%。(王建德等,陕西中医,1988;(4):176) (3)牛氏等采用维生素K30.1毫升注入耳穴子宫、膈穴,每日1次,连注3日。治疗100例,治愈68例,显效17例,好转11例,无效4例。(牛美玲等,北京中医,1985;(5):39)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妇人部》:“血崩:气海、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经脉过多:通里、行间、三阴交。”“不时漏下:三阴交。” 《针灸聚英·百证赋》:“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 《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血海:此穴极治妇人血崩、血闭不通,但不便耳。” 《针灸大成》卷九:“第九十六、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第一百一、妇人血崩不止:丹田、中极、肾俞、子宫……再刺后穴:百劳、风池、膏肓、曲池、绝骨、三阴交。” 《类经图翼》十一卷:“血崩不止:膈俞、肝俞、肾俞、命门、气海、中极、间使、血海、复溜、行间。” 【备注】 (1)针灸治疗崩漏有效。如果出现大出血,需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及时处理。 (2)本症尚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病、赤带、癥瘕、外伤等所致的阴道出血证鉴别。 (3)血止后,当进一步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