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胜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胜寺 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处的霍山南麓,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唐代扩建改名广胜寺,意即“广大于天,名胜于世”。元代毁于地震,现有殿堂为元代所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15—1527年)在上寺增建琉璃飞虹塔。 广胜寺分为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 上寺雄踞山顶,主要建筑有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厢房、廊庑。虽经明代重建但形制结构仍是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13层,高47米多。青砖砌成,各层均有出檐,用黄绿蓝三彩琉璃构件装饰,有人物、鸟兽、花卉等各种图案。各层檐角吊挂悬铃。在阳光照射下,辐射出道道彩虹,人称“飞虹塔”,是我国现存琉璃塔中时间最久而且罕见的作品之一。塔后是弥陀殿,又称前殿,前后开门,四壁无窗,殿内塑像姿态俊秀,是元代雕塑中的佳作。殿内还有一排红色的藏经木柜,驰名中外的金版藏经(俗称赵城藏经)原存于此。赵经内容浩瀚,篇幅长达七千余卷,字体刚劲,镌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是罕世孤本,极有价值。 广胜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元代建筑组成。山门即天王殿,身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形似重檐楼阁。前殿为弥陀殿,五间悬山式,殿内露明造,仅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设计精巧,是为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之宝贵实例。后殿为大雄宝殿,七间单檐悬山顶,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供元代泥塑三世佛、文殊、普贤像,衣褶披垂自然。殿内四壁原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国外,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现残存有山墙上部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画工精美,色泽富丽。南壁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壁画,是记载元代戏剧演出情况的珍贵资料。 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墙垣相连,由山门、仪门、明应王殿及两侧厢房窑洞组成。明应王殿为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宽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周以回廊。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侍者像11尊,容貌、衣饰和塑造手法都为元代风格。殿内四壁布有壁画197平方米,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和历史故事。南壁东侧戏剧画中演员行当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一应俱备,生动反映了元杂剧的盛况,是我国元代壁画中的佳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