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鼠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鼠妇 【概况】: 异名 伊威(《诗经》),蟠、鼠负(《尔雅》),负蟠、蛜 基源 平甲虫科卷地鳖属动物平甲虫的干燥全体。 原动物 平甲虫Armadillidum vulgare(Latreille)。 历史 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苏颂曰:“今处处有之,多在下湿处,瓮器底及土坎中。”寇宗奭曰:“湿生虫(鼠妇)多足,大者长三四分,其色如蚓,背有横纹蹙起。”按其记述,与现今所用鼠妇一致。 形态 体长一般10mm以上,长度是宽的2倍。呈长椭圆形,背部呈显著的方形,头前缘中央及左右角没有显著的突起。胸节7,第1、2胸节的后侧板较第3~7节的尖锐。腹节5,第1、2腹节窄,第3~5腹节的侧缘与尾节后缘联成半圆形。体节均有多少不一的弯曲条纹。第2触角短,长2鞭节较第1鞭节为长。 胸肢7对,第1~6对胸肢的坐节近于相等,但第7胸肢较长大,其长度超出腕节与前节之和。腹肢5对。 尾肢扁平,外肢与尾节嵌合齐平,内肢细小,被尾节掩遮。雄性第1腹肢的外肢如鳃盖状,内肢较细长,末端弯曲呈微钩状。 雌、雄虫背表面的颜色不固定,有时呈灰色或暗褐色,有时局部带黄色,并具有光亮的斑点。(图见《中国动物药》.79页.图91) 生境与分布 多栖于阴暗潮湿环境的朽木、腐叶或石块下,有时也出现在房层、庭院内。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 。【生药】:采集 一般多在4~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炒干。 药材主产江苏。 鉴别 干燥的虫体多卷曲成球形或半圆形,长约7mm,宽约6mm;背平滑,腹向内陷。体灰白色,有光泽。质脆易碎。气腥臭。以干燥、完整、灰白色、无霉蛀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还原糖和糖原,其含量随著生长时期而变化[1];其粘多糖含软骨素硫酸A或C(Chondroitin sulfuric acid A or C),或含玻璃(糖醛)酸(Hyaluronic acid)[2]。所含脂类中有不皂化物10%,丙酮不溶脂5%,皂化后皂化物中的脂肪酸组成为十四酸0.7%、十六酸20.6%、十八酸8.3%、二十酸0.7%、十八碳烯酸53.7%、十八碳二烯酸10.1%、十八碳三烯酸2.5%、其它不饱和脂肪酸约3.2%[3];不皂化物中含41.0%甾醇,其中主要为胆甾醇[3]。 参考文献 [1] CA 1963;58∶10557b [2] CA 1966;65∶12610f [3] CA 1967;66∶53237b 【药理】: 鼠妇注射液0.1,2g/kg ip,或5g/kg ig,对小鼠用热水浸泡鼠尾法试验,表明有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北京中医 1987;(3)∶44 【药性】: 性味 酸,凉。 ❶ 《别录》:“微寒。” 归经 《纲目》:“厥阴经。” 功效 破血,利水,解毒,止痛。 主治 久疟疟母,经闭,癥瘕,小便不通,惊风撮口,口齿疼痛,鹅口诸疮。 ❶ 《本经》:“主气癃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瘕,痫痓,寒热,利水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亦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经验济世良方》:“治风牙疼痛:湿生虫、巴豆仁、胡椒各1枚。研匀,饭丸绿豆大,绵裹1丸咬之,良久涎出吐去。”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疟病:鼠妇、豆豉27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2丸,欲发时服1丸。” ” ” 每天如法涂抹2~3次。一般1周后疣体自行脱落。局部不留痛迹,不出血。” ⒀浙江中医杂志 1989;(2):“治晚期肝癌肝区剧痛:鼠妇干品60g,加水适量,煎2次,共取汁240ml,混合后每天分4次口服,服药期间禁食酸、辣、腥味。每次服药汁后3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可维持2~4小时。” 。【医药家论述】: 邹澍《本经疏证》:“鼠妇利水,白鱼亦利水,又皆气血交阻。但白鱼所主是寒湿阻气,因而及血;鼠妇所主是气阻及血,因壅湿热,故有异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