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鼓动 煽动 怂恿 撺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鼓动 煽动 怂恿 撺掇 鼓动gǔdòng 煽动shāndòng 怂恿sǒngyǒng 撺掇cuānduo 动词。 表示以话语或文字等激发人的情绪,促使行动。 “鼓动”强调花一定的力气尽可能激起人的情绪;在感情色彩上是个中性词。例如:“剑波进一步鼓动大家的信心”(曲波:《林海雪原》);“农村中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上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不过大约心里原也藏著一点不平,因此动起笔来,每不免露些愤言激语近于鼓动青年的样子”(鲁迅:《三闲集·通信》);“‘四人帮’鼓动《答卷》作者四出搞反革命串连,为他们篡党夺权收罗反革命打手”(《人民日报》,1976.12.2);“陈西滢鼓动女大学生占据校舍”(鲁迅:《坟》)。 “煽动”强调以一定的手法激起别人的欲想或愿望,含有“以不正当的方式进行蛊惑”的意味,是贬义词。 例如:“他们(按:指“四人帮”)在国内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在国外也是全面出击”(《人民日报》,1978.3.4);“要叫外边说咱学堂里有赤党分子煽动宣传——那,那连我余敬唐的脑袋瓜也要跟著长不住啦”(场沫:《青春之歌》)。 “怂恿”含有“从旁劝诱对方行动”的意味,有时含贬义,但不明显。 例如:“我的老乡公输般……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鲁迅:《非攻》);“原来这位帝国主义者是极力怂恿蒋介石干这一手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撺掇”含有“采用刺激的手法从旁劝诱”的意味;是北方口语用词,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得了,别再撺掇她了,人家是死了心不去的”;“婆婆还是找金铭。村里有的人也来撺掇”(孙犁:《婚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