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黑鳞耳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黑鳞耳蕨 【名称出处】:《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 大叶山鸡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冷蕨萁(四川)。 基源 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黑鳞耳蕨的根状茎和嫩叶。 原植物 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Tagawa)Tagawa,[Polystichum setiferum(Forsk.)Woynar var.fargesii(Christ)C.Chr.],又名黑鳞大耳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形态 植株高50~80cm。 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生全缘的狭披针形、黑色光亮的大鳞片。 叶簇生;叶柄长15~20cm,禾秆色,除有棕色大鳞片外,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被狭披针形和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30~50cm,宽14~18cm,顶端渐尖,基部不缩狭或稍缩狭,两面被褐色纤维状小鳞片,二回羽状;羽片20~30对,互生,披针形,中部的较长,长5~8cm,宽约2cm,顶端短渐尖,基部2~3对常向下反折,一回羽状;小羽片12~16对,近对生,镰状长圆形,通常基部上侧一片较大,长达1.5cm,顶端钝,基部上侧截形并有三角形耳状突起,下侧斜楔形,边缘不分裂,有长刺状的齿;叶脉羽状,侧脉2~3叉。孢子囊群圆盾形,背生于小脉顶端;在中脉两侧排列,囊群盖圆盾形,褐色,全缘,易脱落。(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33页.46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1200m的林下溪边岩石上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华东(山东除外)及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 。【药性】: 主治 下肢疖肿。 用法用量 外用:本品鲜嫩叶,除净鳞毛,捣烂加白糖适量,调和涂敷患处。1天换1次。 使用注意 忌食酸辣。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福建药物志》:“治下肢疖肿:黑鳞耳厥(除净鳞毛),捣烂加红糖适量,调涂敷患处。忌食酸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