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赓 【生卒】:1903~1961 【介绍】: 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 原名陈庶康。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运动。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学生队副队长、连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作战。 1926年秋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任武汉工人武装纠察队总队长。 大革命失败后,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曾护卫周恩来由武汉到南昌。 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作战负伤后秘密到上海。 从1928年起,在上海参与主持中共中央特科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 率部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介绍鄂豫皖红军斗争事迹。 1933年3月被捕,严正拒绝蒋介石的诱降,后经上海党组织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 同年秋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第一步兵学校(又称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团长。1935年5月初,率部抢占皎平渡口,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大队长。 同年12月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开赴太行山区,参与指挥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1941年兼任太岳纵队司令员;1943年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5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参加上党战役。转战晋南,六战六捷。1947年8月率领太岳兵团南渡黄河、进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粟裕两支野战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 1949年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所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全国解放后,1950年3月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 1950年7月应邀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帮助越南人民取得边界战役胜利。1951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1952年6月回国,历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病逝于上海。 著有《陈赓日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