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黍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 黍米、稷米(《别录》),稷(《纲目》),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麇穰黍(《广济方》)。 基源 为禾本科黍属植物稷的颖果,黍属全世界有500余种;中国有18种,2变种,入药有4种。 原植物 稷Panicum miliaceum L. 历史 黍米、稷米始载于《别录》。《本草经集注》云:“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之,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麦也。”《纲目》云:“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可煎食,俱可做饧。”以上所述皆是本种。 形态 一年生。 秆粗壮,直立,高50~120cm,秆节密生髭毛,节下被疣基毛。叶鞘松包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高约1mm,顶端被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cm,宽5~20cm,两面具脱落性疣基长柔毛。圆锥花序长10~35cm,分枝粗或纤细,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mm;颖纸质,无毛,第1颖正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2/3,顶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2颖等长于小穗,具11脉,其脉在顶端渐汇合呈喙状;第1外稃似第2颖,具11~13脉;第2外稃近软骨质,背部圆,平滑,具7脉;鳞被2,具多脉。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0卷.第2分册202-203页.图60 1~10) 生境与分布 喜生于山坡干燥地区。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大多为栽培。 欧、亚、美、非洲等温暖地区也常有栽培。 。【生药】:采集 夏季采收种子。 【化学】: 含2.86%灰分,6.25%粗纤维,15.86%粗蛋白,59.65%淀粉,5.07%油,其中的脂肪酸类有棕榈酸、二十四烷酸、油酸、亚油酸;蛋白质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黍素(Miliacin)。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6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吴普本草》:“甘。”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功效 益气补中。 主治 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别录》:“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肘后方》:“治烫、火伤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份。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单方应用 ❶ 《千金方》:“治小儿鹅,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著难解,然亦动风。” 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或蒸食,俱可作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