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麒麟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麒麟菜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鹿角菜(《琉球国志》、《植物名实图考》),鸡脚菜(《纲目》、《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鸡胶菜(《福建罗源县志》)。 基源 为红翎菜科麒麟菜属植物麒麟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 麒麟菜Eucheuma muricatum(Gmel.)Web.v.Bos. 历史 麒麟菜~名始见于《纲目拾遗》,并云:“出海滨石上,亦如琼枝之类,琼州府海滨亦产。周海山煌琉球国志载:鸡脚菜、麒麟菜皆生海边沙地上,又名鹿角菜,今人蔬食中多用之,煮食亦酥脆,又可煮化为膏,切片食。”根据《纲目拾遗》的记载,及曾呈奎教授等结合对海南产的调查,认为,古代文献上的“麒麟菜”因是Eucheuma okamurai(珍珠麒麟菜参见“珍珠麒麟菜”条。但《琉球国志》上称“麒麟菜又名鹿角菜,而《植物名实图考》上鹿角菜的附图为E.muricatum因此,古人所指的“麒麟菜”如是海南产的应是珍珠麒麟菜E.okamurai Yamada如是琉球和中国台湾产的应是麒麟菜E.muricatum Web.v.Bos.。二者都可清热化痰,并都能代替西黄蓍胶作乳化剂。 形态 藻体长12~30cm,宽2~3cm,肥厚多肉,紫红色,软骨质,不规则的分枝。基部具有一圆盘状的固著器,上生有许多的纤维状根,用以附著在生长基质或其他物体上。分枝圆柱形,腋广开,近于水平伸出,互生、对生、偏生,或为叉状分枝,顶端往往尖细,四周具疣状突起。 分枝互相愈合或附著于其他物体上。分枝上的突起为刺状、疣状或圆锥状,上部的突起密集,下部稀疏。藻体内部结构:皮层的最外2~3层,细胞个体较小,具有色素,向内侧的个体渐大的薄壁细胞,在髓部的中央具有藻丝。 本种的髓部中央虽有藻丝,但不如琼枝密集。四分孢子囊集生,稍为突起。囊果突出于藻体表面,为半球形。 (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Ⅸ.7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大干潮线附近1~2m深的碎珊瑚上。分布于中国海南、台湾等地。日本,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澳洲,印度洋等地也有分布。本种为印度-太平洋热带性海藻。。【化学】: 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中有较多的粘液胶质(卡拉胶),其中含半乳糖、半乳糖硫酸酯及其钙盐,3,6内醚半乳糖、D-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内酯及D-木糖等。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88 【药性】: 性味 咸,平。 ❶ 《本草从新》:“咸,寒。” 归经 入肝、脾经。 ❶ 《纲目》:“厥阴肝经。” 功效 清热,消痰,软坚,平肝熄风。 主治 痰结,痞积,瘰疬瘿瘤,小儿结核,气管炎,痔疾,劳热骨蒸,阴虚风动,劳疟疟母,经闭经漏,小儿惊痫。 ❶ 《本经》:“主心腹癥瘕坚结,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4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脾胃阳衰,食减便溏或孕妇慎服。 ❶ 《药性论》:“恶理石。” 单方应用 《养生经验补遗》:“治辛劳或嗜酒多欲,忽生外痔作疼:麒麟菜37g,洗去灰,用泉水煮烊和白糖19g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孟诜:“微毒,丈夫不可久食,发痼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