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鸦胆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鸦胆子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拾遗》。别名:老鸦胆,苦参子,鸭蛋子,小苦楝。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的果实。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米,全株均被黄色柔毛。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长柄;小叶,对生,长卵状披针形。圆锥聚伞花序腋生,雌雄异株。 花极小,红黄色。核果长卵形,先端略向外弯,成熟时黑色,具突起的网纹。 花期3~8月。 果期4~9月,生长在草地、灌木丛中及路旁向阳处。 分布福建、广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除净枝叶杂质,晒干。药材:干燥成熟的果实呈长圆形或卵形,两头稍尖,长6~10毫米,直径3~7毫米。表面灰黑色,有不规则多角形的网纹。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面灰红色或灰黄色,光滑而油润。 内有黄白色种仁,呈卵形,外色抽皱的薄膜,富有油性。无臭,味极苦。 以质坚、仁白、油性足者为佳。味苦,性寒,有毒。 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赘疣,鸡眼。 《本草纲目拾遗》:“治痢,痔。”《医学衷中参西录》:“凉血解毒,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梅毒及花柳毒淋。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内服,用龙眼肉或胶囊包裹,饭后吞服。 每次5~20粒,1日3次。外用,捣敷。 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 ❷ 治热性赤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25粒,极多至50粒,白糖水送下。此物囫囵吞服,去皮时仁有破者,去之勿服,服之恐作呕吐(《医学衷中参西录》)。 ❺ 治痔:鸦胆子7粒,包龙眼肉,吞下(《本草纲目拾遗》)。 ❽ 治阴道滴虫:鸦胆子20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20~40毫升。 轻者1次,重者2~3次(《河北中医药集锦》)。现代临床❶ 治疗阿米巴痢疾:口服法与灌肠法并用,7~10天为1疗程。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20粒。装胶囊吞服。灌肠用鸦胆子仁15~20粒,打碎后浸于1%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中2小时,然后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 或隔日1次。 ❷ 治疗疟疾: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粒装入胶囊后吞服,每日3~4次,连服至第4、5天剂量减半,全疗程为5天。 ❹ 治疗赘瘤:用鸦胆子油涂搽患部,对于外耳道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及寻常疣、扁平疣等均有疗效。用鸦胆子仁内服,对于肛门裂和内痔等引起的出血,血吸虫病合并乙状结肠肉芽肿,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鸦胆子含生物碱、糖甙、酚性成分和一种羟基羧酸称鸦胆子酸等。 鸦胆子仁含脂肪油56.23%。油中不皂化物占1.36%,内含挥发油少许,皂化物92.47%,内含油酸81.87%、亚油酸3.37%、硬脂酸2.65%、棕榈酸6.62%等;还有溶点为152℃的绢丝状结晶体4.59%。种子中含多种结构上类似苦木素的苦味成分:鸦胆子苦醇、鸦胆子素A、B、C、D、E、F等。 药理研究表明: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原虫如阿米巴、草履虫乃至疟原虫均有杀灭效力。鸦胆子温浸剂或醇-水提取液对鸡疟原虫的繁殖确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剂量必须在接近半数致死量时方有效。曾发现用鸦胆子治疗阿米巴痢疾时,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等也被驱出。鸦胆子中的苦味甙性成分在较高浓度时能杀灭肺吸虫成虫。 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粘膜面有刺激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治疣或乳头状瘤有效。鸦胆子挥发油有刺激性。 其有毒成分为溶于水、具苦味的部分。鸦胆子仁或有效成分的大剂量,使动物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普遍的抑制现象;白细胞增多,多核细胞比率增加。治疗量在临床上常遇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有时发生血压降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