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鸡眼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鸡眼草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 掐不齐(《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实图考》),白斑鸠窝(《四川中药志》)、铺地龙(《湖南药物志》),红骨丹(《福建中草药》)。 基源 鸡眼草为豆科鸡眼草属植物鸡眼草的全草。 原植物 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Hedysarum striatum Thunb.),又名铺地龙(湖南)、三叶人字草(广西)、白斑鸡草(四川)。 历史 本品为中国传统中草药。历代诸家本草、药志有大量记载。 其中名多达30以上。始见于《救荒本草》,称本品为“掐不齐”,以其叶用指甲掐之作劐(掐)不齐故名。 生荒野中,塌地生,叶如鸡眼大,似三叶酸浆草而圆。又似小虫儿卧单叶而大。结子小如粟粒,黑茶褐色,味微苦,气与槐相类,性温。以上记载,该为本品。 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平卧或直立,长5~40cm,茎和分枝被白毛。3出掌状复叶互生;托叶宿存,膜质;小叶3,倒卵形,倒卵长圆形或长圆形;长0.5~2.2cm,宽0.3~0.8cm;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先端浑圆,稀微凹,有细刺尖;叶脉羽状,沿中脉被白毛。 花1~3,稀5;小苞片2~4,著生于花梗关节下,花萼钟状,带紫色,萼齿5;花冠淡紫红色,比萼约长1倍,旗瓣椭圆形,有爪,基部有耳,龙骨瓣比旗瓣稍长或近等长,翼瓣比龙骨瓣短,均具深红色斑点。荚果扁,卵圆形,长约0.4cm,表皮具网纹,被细短毛。先端具喙,无柄。 种子1,黑色,具棕色斑点。 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67页.图266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路旁、砂质草地、林中及水边。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原苏联、朝鲜、日本亦有。 。【生药】: 采集 7~8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 茎、叶含染料木素、异荭草素、异槲皮甙、异牡荆素、山柰酚、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槲皮素、β-谷甾醇及胡萝卜甙。 参考文献 CA 1991;114:98212r 【药理】: 本品5%煎剂用平板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80 【药性】: 性味 甘、淡,微寒。 ❶ 《本草求原》:“甘、辛,平。”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止泻。 主治 感冒发热,胃肠炎,痢疾,肝炎,夜盲症,泌尿系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疖肿。 ❶ 《本草求原》:“治跌打扑肿,解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长白山植物药志》:“治急性胃肠炎,痢疾:鸡眼草、铁苋草、仙鹤草各30g,辣蓼15g。水煎服。” ” ” 单方应用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 ” 食疗 ❶ 《长白山植物药志》:“治夜盲症:鸡眼草10g,炒黄研末,拌猪肝蒸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