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腥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鱼腥草 【概况】: 异名 蕺(《别录》),蕺菜(《食疗本草》),狗腥草(甘肃、陕西),臭菜(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侧耳根(《遵义府志》)。 基源 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的全草。蕺菜属仅1种,中国有分布。 原植物 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历史 蕺菜原名蕺,始载于(《别录》)下品。《唐本草》云:“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蜀本草》载:“茎、叶俱紫,故俗称鱼腥草”,又引赵权文医方云:“鱼腥草即蕺,叶似荇,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可以养猪。”按上历代本草所述,与今日所用的鱼腥草基本相同。 形态 腥臭草本,高30~60cm;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有时带紫红色。叶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cm,宽2.5~6cm,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有时除叶脉被毛外余均无毛,背面常呈紫红色;叶脉5~7条;叶柄长1~3.5cm,无毛;托叶膜质,长1~2.5cm,顶端钝,下部与叶柄合生而成一长8~20mm的鞘,且常具缘毛,基部扩大,略抱茎。 花序长约2cm,宽5~6mm;总花梗长1.5~3cm,无毛;总苞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mm,宽5~7mm,顶端钝圆;雄蕊长于子房,花丝长为花药的3倍。蒴果长2~3mm,顶端有宿存的花柱。花期4~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0卷.第1分册.10页.图版3∶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沟边、溪边或林下湿地上。 分布于中国中部、东南至西南部各地,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分布。。【生药】: 栽培 宜温暖阴湿环境,不耐旱,较耐寒。 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好。用分株、插枝和根茎繁殖。在3~4月间,可将母株挖出进行分株种植;或煎取健壮的枝条作插穗,截成长10~13cm,直接插埋于大田或苗床;也可将地下色白粗壮的根茎,剪成具有2个芽以上小段,开沟条栽。 以上三种繁殖法的栽种密度,均以20×13cm穴栽或条种。 栽后应立即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植株封行前,结合除草追肥2~3次,以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 每次收割后,应结合除草松土进行追肥1次。越冬前需培土壅根。 采集 夏秋两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鉴别 性状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2~3m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 叶互生,叶片展平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以叶多,色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有多细胞腺毛及少数非腺毛;皮层较宽,近表皮处有油细胞散在;中柱鞘纤维单列,排列成环或断续成环,木化。射线较宽。髓有油细胞及簇晶散在。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有较密的波状纹理,油细胞散在,类圆形,直径70~80μm,其周围有6~7个表皮细胞呈放射状排列。 叶脉处非腺毛2~10细胞,长180~200μm,基部直径约40μm,表面有条状纹理。 多细胞腺毛散在,内含淡棕色物。下表皮非腺毛稍多,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06页.图489~491) 理化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样于硅胶G板上,以金丝桃甙、甲基正壬酮为对照品,乙醚-甲酸-水(4.5∶1∶1.5)(饱和后取上层溶液)。 展距11cm。紫外灯下(254~365nm)呈暗棕色斑点。喷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斑点呈淡黄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07页.图492)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蕺菜碱(Cordarine)、槲皮甙、异槲皮甙、瑞诺甙(Reynoutrin)、金丝桃甙、阿夫甙(Afzerin)、芸香甙等黄酮甙类化合物。 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癸酰乙醛(鱼腥草素,Decanoyl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aldehyde),两者均有鱼腥草特异臭气。还有d-柠檬烯(dLimonene)、甲基正壬基酮(Menthyl-n-nonyl-ketone)、癸醛(Capric aldehyde)、癸酸(Capric acid)、α-蒎烯、莰烯、芳樟醇、乙酸龙脑酯、丁香烯等。 还含绿原酸(Chlorogenie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leic acid)、硬脂酸等[1~3]。 参考文献 [1]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533 [2] 植物学报 1979;21(3)∶244 [3] 生药学杂志(日) 1978;32(2)∶123。 【药理】: ❶ 抗菌作用 平板打洞法实验表明本品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减弱[1]。 含鱼腥草2.5%及7.5%的饲料喂饲小鼠,对于尾静脉感染结核杆菌动物能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2]。体外试验0.75mg/ml鱼腥草素与7.5mg/ml TMP配伍,产生显著的增效作用;0.1mg/ml鱼腥草挥发油无抑菌作用,但与7.5mg/ml TMP配伍有极显著的拮抗作用[3]。鱼腥草水煎剂对强毒人型结核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0mg/ml,抑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它可使整个细胞超微结构破坏[4]。 也有报道,鱼腥草注射液原液(1∶1)1/8稀释,体外实验及ip0.5ml/只原液小鼠体内实验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抗菌作用[5,6]。 ❷ 抗病毒作用 鱼腥草非挥发性提取物(1∶4)ip0.10ml,0.50ml/只对流感病毒FM1实验感染小鼠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经口或滴鼻给药有一定效果,但对EMC与HSVII作用不明显[7]。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观察到鱼腥草(1∶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缓孤儿病毒ECHO11的致细胞病变[8]。 ❺ 体内过程 大鼠ig合成鱼腥草素200mg/kg,于胃肠道中半衰期为3.5h,iv给药20mg/kg20min后,体内分布以肺为最高,心、肝、肾次之,血清中最低,但注射后2h,各组织均未能测得。ig500mg/kg后2h,各脏器及血清中亦未能测得。合成鱼腥草素自胃肠道吸收较慢,iv后药物于肺部分布较多,可能有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小鼠iv14C标记的合成鱼腥草素20mg/kg,其放射性强度于血中消失较慢,iv后30min,1、2、4、8、24、48h放射强度分别为注射后的95、89、84.9、85.8、56、24及11.1%,各组织中以气管含量为最高,测定动物呼出气体中的放射性强度发现iv后4h,呼出的总放射强度相当于给药量的68.1%,而尿中于48h时仅排出4.5%,提示合成鱼腥草素主要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20]。 ❻ 其它作用 sc鱼腥草水溶物具有轻度的镇静、抗惊作用,能抑制小鼠自发运动,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对抗士的宁所致惊厥;20~40mg/kg iv可使犬血压下降,并能抑制离体蟾蜍心脏[11]。 毒性 鱼腥草素小鼠po的LD50为1.6±0.081g/kg。静脉滴注38~47mg/kg时,不引起犬死亡,如增加至61~64mg/kg则可引起死亡。解剖时可见肺脏有严重出血和血栓。 犬po每日80~160mg/kg,连续1mo,可见大量流涎现象,早期常出现呕吐,此外未见异常[19]。应用鱼腥草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12~15],过敏性剥脱性皮炎[16],大疮性表皮松懈萎缩型药物性皮炎,末梢神经炎等[17,18]。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60;8(2)∶57 [2]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64;2(2)∶241 [3] 中草药 1981; 12(4)∶9 [4] 微生物学通报 1989;16(3)∶153 [5] 山西医药杂志 1989;18(5)∶319 [6]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4)∶29 [7] 中草药 1983;14(7)∶25 [8] 新医药学杂志 1973;(1)∶26 [9] 新医药学杂志 1973;(7)∶25 [10] CA 1943;37∶17732 [11]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80;76(4)∶146 [12] 新医药 1973;(4)∶205 [13] 何曙生 陕西新医药 1979;(8)∶36 [14] 四川中医 1985;(7)∶32 [15] 中医杂志 1982;(2)∶72 [16] 内蒙古药学 1983;(2)∶6 [17] 新中医 1979;(5)∶47 [18] 人民军医 1980;(4)∶73 [19]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15 [20] 中药管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12。【药性】: 性味 辛,寒。 ❶ 《别录》:“辛,微温。” 归经 ❶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 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❶ 《别录》:“主蠼螋溺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❶ 《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配伍应用 ❶ 配桔梗、苡仁,治肺痈吐脓血。 ❷ 配百部、鹅儿不食草,治百日咳。 ❹ 配筋骨草,治肺痈。 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份。煎汤服之。 ” 水煎服。 共为细面蜜丸,每丸10g重。 1日3次,每次服1丸,小儿酌量。 ❻ 鱼腥草冬葵子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肺癌,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鱼腥草18g,冬葵子、土茯苓各30g,旱莲草、飞天蠄 ❿ 鱼腥草注射液(新医药学杂志 1977;(6))防治外科术后感染:鱼腥草注射液1∶1浓度。 用法:Ⅰ类切口手术,2ml,肌注,每日2次;Ⅱ类切口手术,4ml,肌注,每日2~3次;Ⅲ类切口手术,4ml,肌注,每日2~3次。 ⑾鱼腥草合剂(浙江中医药 1979;(12))治百日咳:鱼腥草75g,黄荆子、沙参各50g,六月雪25g。 水煎两汁,合并浓缩成500ml,加白糖50g,搅匀,酌加防腐剂,分装备用。每次服15~25ml,每日3次,连服5~7天为1疗程。 ⑿鱼腥草注射液(上海中医药杂志 1979;(4))治大叶性肺炎:鱼腥草注射液60ml加入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⒀复方鱼桔汤(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3))治上呼吸道感染:鱼腥草30g,桔梗15g,银花20g,黄连5g,黄芩10g,生米仁30g,冬瓜仁30g,象贝母10g,桃仁10g。 水煎服,每日1剂。 ⒁新中医 1983;(12):“治红斑性狼疮:鱼腥草30g,益母草、土茯苓各20g,紫草、丹参各15g,红花5g,青蒿、黄柏、银花各9g。水煎,日服1剂。” ⒂复方鱼腥草素栓(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3))治子宫颈糜烂:鱼腥草素、冰片和椰油脂基质配制而成。 轻度糜烂每疗程5~7天;中度糜烂每疗程7~10天;重度糜烂每疗程10~12天。每天上药1次,每次1粒,将药栓放置于阴道顶端接触宫颈糜烂部位,放置时间最好是晚上卧床之时。 用药期间禁止同房,月经期暂停用药。 ⒃山西中医 1988;(2):“治肾病综合征:鱼腥草100g(干品),也可适当增加至150g,放入1000ml茶缸内,倒入开水,盖好盖,半小时后即可饮用。或将茶缸煨于炉旁微火煮沸数分钟,随喝随取。以上为1日量,小儿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分次饮用,3个月为1疗程。 ” ⒄浙江中医杂志 1989;(11):“治小儿支气管哮喘:鱼腥草10g,桑白皮、地龙、杏仁各6g,黄芩、苏子、苦葶苈、炙麻黄、天竺黄各3g。水煎服,日1剂。” ⒅复方鱼腥草合剂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1))治慢性支气管炎: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重蒸馏液1000ml。加入吐温3ml,微温,摇匀,加入氯化钠8.5g。 然后过滤,分装,封口。每次10ml,雾化吸入,10次为1疗程,连续2~7个疗程。 ⒆鱼白消炎方(陕西中医 1990;(11))治男性生殖系统慢性炎症:鱼腥草、白头翁、蛇床子、当归、枸杞子各12g,柴胡、车前子、生地、香附各10g,甘草梢6g。水煎,日服1剂。 ⒇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 1990;(5))治支气管扩张咯血: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0.5cm。然后再缓慢向深部刺入约1cm,抽无回血,将药液徐徐注入。 咯血期间,取双侧孔最穴同时注射,1天2次,每次每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2ml,3天为1疗程。咯血止后,改为1天1次,剂量同上,双侧穴位注射,或左右穴位隔日交替注射,巩固治疗2~3天。 (21)五草汤(中医杂志 1991;(3))治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鱼腥草、旱莲草、益母草、车前草、灯心草、半枝莲各15g。根据症状加味,每日1剂,水煎内服,1日2次。 单方应用 ❶ 《本草经疏》:“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 ” ” ⒆浙江中医杂志 1988;(6):“治菌痢:鱼腥草全草(鲜品或干用皆可,鲜品用50~150g,干品减半),日1剂,水煎服。如有鲜品,则先嚼服药叶20~40g,效果更佳。” ⒇浙江中医杂志 1991;(4):“治嵌顿内痔,炎性外痔,肛门瘙痒:取本品100g(鲜者250g),用水煎后,倒入痰盂内,让患者坐置于上,先用蒸气熏洗,待水蒸气少而水温接近体温时,再用纱布洗患处,每日2~3次。” 食疗 ❶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60g,猪肚子1个,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 ” ❶ 陶弘景:“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今小儿食之便觉脚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