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香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香茅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香麻(《图经本草》),茅香草(《广东药用植物手册》),大风茅(《中草药学》),香芭茅(《四川中药志》),姜芭茅、姜芭果、姜草(《贵州民间草药》)。 基源 为禾本科香茅属植物香茅的全草。香茅属全世界70余种;中国约有30种,其中有19种入药。 原植物 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DC.)Stapf(Andropogon citratus DC.),又名柠檬草(《种子植物名称》)。 历史 宋《开宝本草》始载之。 《纲目》载:“……茅香凡有二,此是一种香茅也,其白茅香别是南番一种香草,苏颂图经复出香麻一条,云出福州煎汤浴风甚良,此即香茅也。”以上所述,与香茅相符。 形态 多年生,密丛香味草本,秆粗壮,高达2m。叶鞘无毛,不向外反卷,内面浅绿色;叶舌质厚,长约1mm;叶片长30~90cm,宽5~15mm,顶端长渐尖。 伪圆锥花序具多次复合分枝,疏散,顶端下垂,分枝细长;总状花序不等长,具3~4或5~6节,长约1.5cm,总梗无毛;穗轴节间与小穗柄长2.5~4mm,边缘疏生柔毛;无柄小穗线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0.7mm,第1颖背扁平或下凹成槽,无脉,上部具窄翼,边缘有短纤毛。 花果期夏季,一般少见开花。 (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838页.图784) 生境与分布 台湾、广东、海南等地常见栽培。印度及非洲东部有分布。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旱、怕水涝。 宜在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用分株繁殖,于3~4月翻挖老株,选取生长健壮的2年生以上的植株,进行自然分生,然后按株行距0.5×0.7m开穴栽种,深7~9cm,每穴栽入2~3株苗。 栽后覆土压紧,注意中耕除草,勤施追肥。 越冬时,结合田间清洁需培土壅蔸或铺盖堆肥、厩肥,以利翌年生长。 采集 全年可采全草,洗净,晒干。 。【化学】: 叶含挥发油0.4%~0.8%,油中主成分为柠檬醛(含量达75%~85%)。尚含微量香茅醛(Citronellal)、牻牛儿醇、甲基庚烯酮(Methyl heptenone),以及二戊烯(Dipentene)和月桂烯(Myrcene)、香茅醇[1,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22 [2]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2):81 【药理】: ❶ 抗真菌作用 本品所含挥发油对多种真菌有抑菌作用。 对各种真菌的抑菌浓度为:念珠菌(Candida)属的敏感性为0.05%(V/V),石膏样小孢霉菌(Microsporum gypseum)和须发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tes)为0.08%(V/V),对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的敏感性最低,为0.1%(V/V)。琼脂扩散法测量柠檬草油对真菌的抑菌圈表明,烟曲霉菌敏感性最低(<16mm),石膏样小孢霉菌敏感性最高(85mm)。挥发油中柠檬醛抑制各种真菌的活性均高于挥发油;香茅醇抑制念珠菌的活性较高(80~85mm),但抑制其它真菌的活性较低(6~50mm);二戊烯和月桂烯无抑制真菌的作用。0.05%和0.08%的挥发油经5min可使烟曲霉菌孢子的发芽率分别减少93%。 0.25%挥发油保护水性乳膏,可在接种后4d,念珠菌毫无生存;烟曲霉菌属菌株在14d内生存者也减少3个对数周期的菌数[1]。 以5%乳剂0.1ml/10g分别给小鼠po和im,证实能明显抑制肠道平滑肌的蠕动;2%挥发油乳剂0.2ml可明显抑制大鼠离体肠管(十二指肠、迴肠)作用,对1·100000乙酰胆碱0.5ml及0.1ml所引起的迴肠强烈性收缩作用,加入5%香茅油乳剂0.1ml出现肠管完全抑制。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加入2%挥发油乳剂0.1ml即出现抑制作用,0.2ml则作用更明显,可出现完全抑制。 加入5%乳剂0.2ml,则立即完全抑制[2]。 1~2ml/kg剂量降压作用短暂,3ml/kg剂量的降压作用可持续35min以上。给大鼠po 10%、20%香茅叶煎剂25ml/kg,显示有微弱的利尿作用。 大鼠po 20%香茅叶煎剂,对角叉菜胶引起的足水肿,抑制率仅为18.6%,无明显抗炎作用。实验还证明香茅叶无毒、无致畸、无致突变作用[3]。 同属植物桔草(C.gocringu(Steud.)A.Camus)挥发油经研究证明是一钙拮抗剂[4],有明显平喘作用,可明显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提高cAMP/cGMP比值[5]。 这种挥发油能抑制离体豚鼠心乳头肌、心房肌的收缩力和自律性,并延长功能不应期,对兴奋性则无明显影响,提示桔草挥发油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2):81 [2] 江西中医药 1991;22(3):54 [3] Ethnopharmacology 1989;25(1):103 [4]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8;4(1):53 [5] 中成药 1989;11(6):28 [6] 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0):44。【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岭南采药录》:“味辛。” 功效 疏风解表,祛瘀通络。 主治 感冒头痛,胃痛,泄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❶ 《岭南采药录》:“散跌打伤瘀血,通经络。头风痛,以之煎水洗。将香茅与米同炒,加水煎饮,止水泻。 煎水洗身,可祛风消肿,解腥臭。 提取其油,可止腹痛。”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骨节疼痛:茅草茶(香茅)、石错(即辣子青药)、土荆芥各30g。捣绒加酒少许,炒热包痛处。”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腹痛,腹泻,月经不调,产后水肿,跌打瘀血肿痛:香茅9~15g。水煎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