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生卒】:1613—1682 【介绍】: 初名绛,字宁人,别号亭林,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明末曾参加过复社,清兵下江南,曾积极地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遍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进行抗清活动。最后定居于陕西华阴,终生不仕,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杰出的民族志士、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杰出诗人。 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音论》、《诗本音》及《日知录》等。 他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对文学强调社会教育作用,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主张直言,反对所谓“巧言”和“以言欺人”。主张诗文写作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所谓“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从这样的见解出发,在他的诗文论中极力反对模拟,他在《与人书》中说:“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与人书十七》)“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今且数千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为诗,可乎?”(《诗体代降》)这些见解是针对明代的模拟之风而发的。他和黄宗羲一起,以他们的立身卓识和实践,扭转了明末以来的不良学风,对以后的学风、文风也产生了重大而良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