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药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 异名 水白菊(《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菊科紫菀属植物青药的全草。 原植物 青药Aster faberi Franch. 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50cm,上部被密毛。基生叶,具长柄,叶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散生白毛,脉上较密;茎生叶,互生,上部叶较密,叶片线状披针形,较下部叶渐小,两面有毛。 头状花序少数,具长梗,著生枝或茎顶,伞房状排列;总苞片2层,覆瓦状排列,被毛;舌状花白色,后渐带紫红色;管状花黄色;冠毛白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226页.2487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洼湿地及水边。分布于贵州。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 【药性】: 性味 辛、苦,凉。 功效 清热祛风。 主治 感冒发热,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贵州草药》:“治感冒发烧:青药9g,鱼鳅串15g。煨水服。” ❷ 《贵州草药》:“治目赤:青药9~15g,煨水服。” ❸ 《贵州草药》:“治虚弱:青药15g,煨水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