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雷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雷丸 【概况】: 异名 雷实、雷矢(《别录》),竹苓(《纲目》)。 基源 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雷丸的菌核。 原植物 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et Mass.(O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又名木连子(广西)。 历史 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卷三载:“御览作雷公丸,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别录》载:“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本草经集注》载:“累相连如丸。”《唐新修本草》载:“雷丸,竹之苓也。”《纲目》载:“此物生土中,无苗叶。”又曰:“雷丸大小如粟,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以上所指,皆为本品。 形态 子实体寿命很短,常见者为菌核。菌核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或不规则的球形,直径0.8~3.5cm,稀达4cm,表面呈褐色,紫褐色至暗黑色,具细密的纵纹,干燥后坚硬,有时在凹处具有一束菌索,剖面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橙褐色,薄切片呈半透明状,带粘性;越冬后由菌核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10页.图40) 生境与分布 生于竹林下土中,根上或竹兜下面,有时也生于棕梠、桐等树根际;现各地有人工栽培。 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生药】:采集 春、秋、冬季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 采收后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 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地亦产。 鉴别 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cm。 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 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式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表面紫褐色、肉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理】:❶ 驱绦早 5%~30%的雷丸浸出液体外试验,能加速绦虫节片的死亡。 驱绦有效成分雷丸素,为一种蛋白酶,加热则失效[1]。 ❺ 抗炎免疫 雷丸多糖iv,对小鼠巴豆油性耳炎有抑制作用,ID50为3.55mg/kg;50mg/kg sc,对大鼠琼脂性关节炎,40,60mg/kg sc对大鼠酵母性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20mg/kg iv,对大鼠ip羧甲基纤维素钠诱导的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有明显抑制作用;100mg/kg sc,对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无降低作用而能增加血浆皮质酮含量;50mg/kg sc,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100mg/kg sc,连续6d,可使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增加[6]。雷丸多糖及其醋酸水解物和甲酸水解物10-5mol/L时,对大鼠白细胞膜磷脂花生四烯酸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不抑制白三烯B4的生成[7]。 参考文献 [1] 中华新医学报 1951;2(10)∶753 [2] 中华医学杂志 1948;34(10)∶437 [3]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0;(7)∶23 [4]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79;(1)∶50 [5] 微生物学通报 1986;13(2)∶68 [6] 药学学报 1989;24(2)∶151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0;12(1)∶60 。【药性】:性味 苦,寒。 有小毒。 ❶ 《本经》:“味苦,寒。” ”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❶ 《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功效 杀虫,消积。 主治 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❶ 《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 用法用量 内服:不宜入煎剂,多研粉服。 使用注意 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❶ 《别录》:“久服令人阴痿。赤者杀人。” ” ” 配伍应用 ❶ 配使君子,治小儿虫积。 ❷ 配榧子,治钩虫、蛔虫病。 ❻ 配槟榔、牵牛、木香,治绦虫、蛔虫、钩虫等虫积腹痛。 ❽ 配槟榔、苦楝皮、黑丑,治蛔虫、蛲虫病。 ❿ 配使君子、槟榔、乌梅,治胆道蛔虫症。 方选和验方 ❶ 雷丸散(《冉氏经验方》)治钩虫病,杀虫驱虫:雷丸300g。 将雷丸洗净,低温干燥,研为细末,过筛即得,每服6g,每日3次,每2日为1疗程,温开水送下。密闭防潮,勿令受热。 入汤剂无效。 上5味,捣研为散,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以雄黄末为衣,每服20丸,空心食前麝香温酒下。 ❻ 二物通汗散(《千金方》)治少小有热不汗:雷丸120g,粉250g。捣和下筛,以粉儿身。 上药以水1000ml,煎服700ml,去渣,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讫避风,以粉扑气。 ❾ 雷丸散(《太平圣惠方》)治诸虫心痛不可忍:雷丸、贯众、狼牙、当归、槟榔、陈皮、桂心、鹤虱各30g。研为散,每服3g,蜜汤调下。 以干饭压之。 ⑾囊虫丸(《中国药物大全》)治人的猪囊虫病,脑囊虫及由脑囊虫引起的癫痫:雷丸、茯苓、水蛭(烫)、干漆(炭)、大黄、僵蚕或僵蛹(炒)、桃仁、黄连、牡丹皮、川乌(制)、芫花(醋制)、橘红、五灵脂、蜜丸,每丸5g。口服,1次1丸,1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下。病情严重者,可遵医嘱服用,孕妇忌服。 ⑿《中医临床验方集》:“治胆道蛔虫病:雷丸10g,云苓皮12g,枳实10g,玉片12g,川楝子12g,姜虫3g,瓜蒌10g,生草6g,青黛3g。水煎服。 1日1剂,分2次服。” ⒀《中医临床验方集》:“治蛲虫病:雷丸3g,二丑3g,酒军3g。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早晚1份,连服3剂。 ”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脑囊虫病:雷丸90g,干漆、炮山甲各30g。制成丸剂,每服4.5g,每日2~3次,黄酒为引。 4~6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先驱绦虫。” ⒂中医药学报 1988;(4):“治疗脑囊虫病:雷丸、公鸡肉各5g,全蝎2g,研为末,每次12g,1日3次,饭前白开水冲服,33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经验前方》:“下寸白虫:雷丸1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2g药,稀粥调1g服之。” ”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雷丸,其主杀三虫,白虫、寸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毒气,胃中热邪气,恶风,汗出,皮中热结积者,肠胃邪热盛也,苦寒能除二经(手足阳明)湿热邪气,则上来诸证自除,作摩膏治小儿百病者,以小儿好食甘肥,肠胃类多湿热虫积,苦能杀虫除湿,咸寒能清热消积,故主之也。《别录》又云,久服令人阴瘘,正见其过于苦寒,偏至之气,能令阳道瘘也。”“除杀虫外,它用甚稀。” 悉此义则能善用此味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