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雄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雄黄 【概况】: 异名 黄金石(《本经》),石黄(《唐本草》),熏黄(《纲目》)。 黄石(本草《品汇精要》),鸡冠石(《石雅》)。 基源 雄黄为硫化物类雄黄族矿物。 原矿物 雄黄正品一般指雄黄Realgar。 历史 雄黄最早记载的文献是《本经》,列为中品。 吴普释其名曰:“雄黄生山之阳,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苏恭谓:“宕昌(今甘肃宕昌县)、武都(今甘肃成县西40公里)者为佳,块方数寸,明澈如鸡冠,或以为枕,服之辟邪。”苏颂云:“形块如丹砂,明澈不夹,具色如鸡冠者真。”有青黑色而坚者名熏黄,有形色似真而气臭者名臭黄,并不入服食,只可疗疮疥。 其臭以醋洗之便去,足以乱真,尤以辨。”由此可知,古代雄黄存有优劣和真伪。综合以上各代本草所记载的真雄黄的形态、颜色、透明度等特征与现今优质雄黄相同,由此表明古代雄黄正品,即今矿物雄黄。贵州曾产一种刁雄,是将雄黄矿石,加工提炼品,又称烧黄,质差。 过去雄黄商品规格比较多。商品分为雄黄和腰黄两类。雄黄又分天、地、元、黄4等;腰黄质量较佳,均按大小分1~3等。 现今商品大多已不分规格,而是统货。 形态 雄黄属于单斜晶系。单晶体通常细小,柱状,粒柱状。 常见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产出,或分散浸染于共生矿物之中。橘红色,有的为暗红色;条痕淡橘红色。 晶面金刚光泽,断面呈树脂光泽或脂肪光泽。半透明,硬度1.5~2。密度3.4~3.6g/cm3。性脆。 长期受光作用,发生破坏而变淡橘红色粉末。 产状 雄黄主要产丁低温热液、火山热液矿床中,在温泉及火山附近亦有少量雄黄存在,经常与雌黄等共生。 产地 雄黄主产湖南石门县,贵州思南县;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 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通常用小锄挖出,或用竹刀剔取其已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雄黄露置空气中即变硬。 根据大小、质量分成等级。 鉴别 性状 雄黄为不规则块状。 深红色或橙红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细粉,手触之易染指;条痕橙色。微透明或半透明。晶面具金刚石样光泽。 体较重,质较酥脆,易砸碎,断面红色至深红色,具树脂样光泽,有时具细砂眼。 有特异臭气。 有毒。 显微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为灰色,微带紫色。 内反射橙色。偏光性清楚。反射率为20%(伏黄)。 理化 ❶ 取雄黄粉末约10mg,加水湿润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 放置后,倾取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 ❸ 取雄黄少许,置闭口管中,加热,熔化为暗红色液体,并生红色升华物于管壁上凝积,最后留下残渣。残渣越多,雄黄质愈次。 加工炮制 雄黄常用的炮制品为雄黄粉:取雄黄除净杂质,研成极细粉;或加水适量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除去杂质,静置后,分取沉湜,干燥,研散。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妥善保管。 。【化学】:雄黄主含硫化砷As2S2。 理论值As 70.1%,S29.9%[1]。As2≥90%,H2O<1%,水溶性还原物(As2S3)<0.4%[2]。 据中南矿冶学院对湖南不同规格的雄黄进行了光谱分析:均含有Mg、Al、Si、Ca、Ti、Mn、Fe、Cu、Sb、Ba、Pb、Bi等元素,各不同规格的元素含量略有不同。 参考文献 [1] 南京大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1978∶307 [2] 中国化工医药产品大全.第3卷.科学出版社,1991∶72023 。【药理】: ❶ 抗真菌作用雄黄(1∶2)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1]。 ❷ 抗结核菌作用1%浓度的雄黄溶液,在培养基上试验,对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耻垢杆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2] 中华结核病科杂志 1959;2(1)∶51 [3] 寄生虫病研究资料汇编,卫生部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等,1959∶317 。【药性】: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本经》:“味苦,平、寒。有毒。” 归经 归肝,大肠经。 ❶ 《纲目》:“入肝经气分。” 功效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主治 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❶ 《本经》:“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用法用量 内服:每日0.15~0.3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烧烟熏或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 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忌用。《本草通玄》:“血虚大忌用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五灵脂,酒调外敷,治毒蛇咬伤。 ❷ 配斑蝥,外搽,治神经性皮炎。 ❹ 配铜绿,外撒肛门处,治蛲虫引起的肛门瘙痒。 ❺ 配猪胆汁,外敷,治白秃头疮。 ❽ 配陈皮,青布卷捻烧烟熏,治臁疮日久。 ❿ 配朱砂,猪心血入齑水调,治小儿诸痈。 ⑾配黄柏、冰片,香油调敷,治湿诊疥癣。 ⑿配槟榔、牵牛子,治虫积腹痛。 ⒀配郁金、巴豆霜,治咽喉肿痛及小儿惊痫,痰涎壅盛者 ⒁配百部、苦参,煎汤外洗,治一般皮肤瘙痒。 ⒂配蛇床子、水银,外搽,治遍身虫疥虫癣。 ⒃配防风、草乌,温酒调服,治破伤风。 ⒄配石膏、白矾,外涂,治腋臭。 ⒅配杏仁、轻粉,以雄猪胆汁调,外用,治杨梅疮。 ⒆配麝香、乳香,没药,治痈疮疔毒。 ⒇配五倍子、白矾、乌梅肉,治痔疮并肛红。 (21)配清油、乱发、硫黄、黄蜡,慢火熬膏外贴,治积年冷瘘,出黄水不瘥。 方选和验方 ❶ 雄黄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中恶、心痛:雄黄、珍珠粉各15g,麝香、牛黄各3g,巴豆20枚(去皮心、压去油)。 为末,入枣肉,炼蜜为丸,粟大,每服3丸,薄荷煎汤送下。 ❹ 雄漆丸(《疡医大全》)治大麻疯:真漆(入蟹黄15g拌匀,晒之,渐渐去浮面上水)30g,雄黄、皂角各15g。为末,和匀为丸,阴干,每服1g,温酒送下。 为细末和匀,先用芎归汤第二方熏洗患处,随后擦药。 ❻ 二生散(《疡医大全》)治喉闭、吹乳、痈肿、恶疮:生明矾、生雄黄各等份。为细末,喉闭吹入,每日3次;疮毒醋调或凉水调敷。 ❼ 神黄散(《疡科选粹》)治热肿焮红疼痛:黄柏、雄黄各30g,炒黄丹60g。为末,水调敷患处。 ❽ 发表雄黄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破伤风:雄黄3g,防风6g,草乌3g。上为细末,每服0.4g,温酒调下。 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 为细末,和匀,水和作饼,如手大,以浆水再煮,候浮水上,漉出,控去水作丸,梧桐子大,捏作饼子,每服5~7个,渐加至15个,食前清茶或温酒送下。 为细末,蜜水调浓,重汤炖温,涂患指,每日5~6次。 ⑾雄黄消毒散(《卫生宝鉴》)治蝎螫痛不可忍:雄黄、砒石、黄蜡各15g,巴豆9g,白矾30g,研末,溶蜡入药搅匀为锭,枣子大,用时溶锭滴患处。 ⑿雄黄解毒丸(《幼科发挥》)治小儿生疮入腹、腹胀、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雄黄、郁金、大黄各6g,巴豆霜3g。为细末,水糊为丸,小豆大,每服1~2丸,茶清送下。 ⒀雄黄解毒丸(《丹溪心法》)治缠喉急喉风、双蛾肿痛,汤药难下:雄黄30g,巴豆(去油)14个,郁金3g。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 茶清下7丸,吐出顽痰即苏。如口噤,以物斡开灌之。 ⒁雄黄麝香散(《奇效良方》)治牙龈肿烂出血:雄黄4.5g,麝香0.5g,铜绿、轻粉、黄连、炒黄丹各3g,血竭、枯矾各1.5g。为末,每用少许敷患处。 ⒂冰瓜雄珠散(《疫喉浅论》)治白喉、疫喉:西瓜霜60g,煅人中白、冰片各3g,朱砂6g,雄黄1g。为细末,频吹患处。 ⒃轻黄散(《证治准绳·类方》)治鼻中瘜肉:轻粉、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各3g,雄黄15g,麝香少许。为细末。 每次用糯米大,临睡点瘜肉上,每日1次。 ⒄五音锭(《外科全生集》)治红肿恶毒,白疽忌用:雄黄、熊胆、京墨、朱砂各3g,麝香1.5g,牛黄0.3g。 各研细末,先将京墨,用酒少许化之,再入熊胆研腻,后入诸末,共研作锭。临用以清水磨,以新笔蘸药,空头围患处全消,无不神效。 ⒅雌雄丸(《大同方剂学》)治风颠失性,颠倒欲死等症:雄黄、雌黄各30g,铅60g,丹砂0.3g,水银2.4g。上为末,蜜丸如胡豆,先食服2丸,每日2次,稍加,以知为度。 ⒆生肉神异膏(《世医得效方》)治痈疽坏烂及诸疮发毒:雄黄15g,滑石30g。上为末,洗后掺疮上,外绵子覆盖相护。 凡洗后破烂者,用此贴之。 ⒇雄吴散(《经验广集》)治对口疼痛:雄黄3g,吴茱萸30g。为末,香油熬熟调搽。 (21)至灵散(《博济方》)治偏头疼:雄黄、细辛各等份。 研令细,每用0.5g已下,左边疼吹入右鼻,右边疼吹入左鼻。 (22)《积德堂经验方》:“治杨梅疮:雄黄4.5g,杏仁30粒(去皮),轻粉3g,为末,洗净,以雄猪胆汁调上。” (23)《方脉正宗》:“治癫痫卒倒,常愈常发:雄黄(水飞过)、胆星(研细)、萆麻肉各等份。共研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早饭后服3g,白汤下。” (24)《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治布鲁氏菌病后遗症:雄黄30g,大蒜60瓣。将雄黄研细,大蒜捣烂,配制成60丸。每次1丸,每日3次。 连服20天为1疗程。” (25)《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神经性皮炎:雄黄8g,硫黄10g,海螵蛸10g。共研细粉加凡士林12g。 调膏重搽患处数遍,然后厚涂包扎,每日1次。” (26)《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腋臭:雄黄、煅石膏各250g,白矾500g。共研细粉,密闭保存。 用时以水将药粉(约3g)调成糊状,涂于腋窝部,每日1次。” (27)《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治顽癣:雄黄6g,土槿皮12g,斑蝥9g。用陈醋浸3天,外搽患处。” (28)四川中医 1990;(7):“治急腹症早期无化脓及坏死者:大青蛙1只,雄黄30g,轻粉、冰片各2g。共捣为糊状,敷贴压痛明显处,纱布固定,早、晚各1次。” (29)雄黄散(黑龙江中医药 1992;(5))治输液后静脉炎:雄黄50g,明矾30g,冰片1g。 共研细面,过120日筛,以60度白酒调和,以棉棒雄黄散白酒液外涂患处,每日2次。 (30)中成药研究 1982;(7):“治疟疾:雄黄粉0.3g,六一散2g。上药混合拌匀;分成2包,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调服1包,4~6小时后再服1包。 ” (31)辽宁中医杂志 1983;(12):“治狂犬病:桃仁、大黄各15g,土鳖虫5g,斑蝥3个,雄黄2g。每日1剂,连服2剂。” (32)广西中医药 1982;(3):“治毒蛇咬伤:小红藤65g,雄黄15g,红芽大戟25g。上药共捣烂后加入白酒200ml,搅拌15分钟左右,待药味浸出后口服50~100ml,在伤口清创消毒后亦可于肿胀处频频外搽。上述药酒使其保持湿润。 ” (33)江苏中医 1965;(5):“治颈淋巴结核,淋巴结炎:雄黄、明矾、枯矾各等份。上药共研为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成膏贴敷患处,每日换1次。” (34)陕西中医 1985;(6):“治痔疮,肛裂出血:雄黄、明矾、炉甘石各等量,冰片半量。上药共同混合,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时将患处清洁消毒后将上药涂擦在肛门内,每日1~2次。期间须保持大便通畅。禁食辛辣之品。 ” (35)中华妇科杂志 1959;(1):“治子宫颈炎:乳香10.3g,雄黄13.8g,冰片、硇砂各10.9g,血竭7.8g,钟乳石13.4g,儿茶11.3g,没药9.4g,蛇床子4.4g,漳丹48.4g,白矾50.9g,麝香1.25g,硼砂12.5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共320丸,每周1次上药于子宫糜烂处。” (36)福建中医药 1959;(10):“治子宫脱垂:雄黄、五味子各15g,铜绿12g,煅白矾180g,桃仁(去皮)30g,荔枝蜜60g。上药除雄黄留1半作雄黄衣外,其余均研细末混合为蜜丸,每丸重12g,雄黄为衣。用时将药丸塞入阴道后穹窿、侧穹窿或膨出最严重部分,每次可塞入1~2丸。” (37)江苏中医 1959;(11):“治白喉:明雄黄(水飞)、郁金、贝母各9g,巴豆霜6g,桔梗、黄连各15g。上药共为细末,每次服0.7~1.2g,开水和服。 服后2小时内如未吐泻,可再服第2次。” (38)辽宁医学杂志 1960;(11):“治带状疱疹:雄黄5g,冰片0.5g,酒精100ml。上药混合备用。用时将上药涂于患处,每日4~6次。” (39)中医杂志 1981;(7):“治婴幼儿湿疹:硫黄20g,雄黄10g,水杨酸、硼酸各5g,冰片1g,松节油10ml,凡士林加至100g。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松节油混合成膏状均匀涂搽患处,每天2次,直至痊愈。 ” (40)新医药学杂志 1974;(1):“治斑秃:雄黄、硫黄、凤凰衣各15g,穿山甲(制)9g,滑石粉、猪板油各30g,猪胆1只。上药共为末,用猪油和猪胆调和药末如泥,用纱布包搽患处,日2~3次,连用1~2周。” (41)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1):“治皮肤肿瘤:胆石、磁石、丹砂、白矾、雄黄各30g。上药需用升华法煅烧72小时而成。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组织坏死情况不同,将药逐渐围蚀;已经坏死的可将药插入坏死组织中。 逐渐扩大洞口。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42)吉林卫生 1960;(11):“治滴虫性阴道炎:百部62g,雄黄适量。将百部煎汤,冲洗阴道后将雄黄粉喷入阴道皱壁内。每日处置1次,5次为1疗程。” (43)浙江中医杂志 1982;(4):“治肛门瘙痒症:花槟榔30g,雄黄粉10g。将花槟榔30g,加水200ml,煎成30ml,每晚保留灌肠。 再以雄黄粉10g,调成糊状后,外敷肛门周围。” (44)雄黄油(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10)治带状疱疹:雄黄5~8g,香油100ml。将油煎沸后,加入雄黄调匀涂患处,每日涂数次。 (45)雄赤散(辽宁中医杂志 1995;(6))治甲沟炎:雄黄、赤小豆、红升丹、生石膏各等份,研极细末,过120目筛,麻油调匀,清洁甲沟周围创面后外敷,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46)宫颈粉(新疆中医药 1994;(2))治子宫颈糜烂:雄黄、白矾、杏仁(去皮)各100g,制乳香、制没药各25g,冰片5g。上药共研极细粉,贮有色玻璃瓶中备用。先用1‰新洁尔灭消毒外阴、阴道及子宫颈,以干棉球擦净分泌物,再将宫颈粉均匀撒于消毒好带有线尾的棉球上,将药粉紧贴糜烂面,再在阴道内塞一个带尾线的棉球,起固定药物作用,棉球于24小时取出。每日上药1次,10日为1疗程。 10日后用生肌散与宫颈粉隔日交替使用,一般用药6~8周。忌房事2个月,减少活动。 单方应用 ❶ 《千金翼方》:“治癣:雄黄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癣伤,敷之。 ” ” ” ” 。【医药家论述】:❶ 李时珍《纲目》:“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己,毋尽剂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