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陆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陆英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蒴藋(《别录》)。 基源 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草的全草及根。接骨木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有4~5种,全都入药。 原植物 接骨木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又名走马风、赶山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走马箭、臭草(贵州)。 历史 《本经》下品陆英条与《别录》下品蒴藋条的异同问题历代本草学者颇多争议。陶弘景、马志等人认为性味不同,或认为生长环境也不同,而应为两种。甄权、苏敬等人认为是同一物。 《证类本草》、《唐本草》陆英条有注云:“此即蒴藋是也,后人不识,浪出蒴藋条。”本世纪60年代前,植物学与生药学文献认为陆英即本种,而蒴藿学名作Sambucus Javanica Reinw.ex Blume但70年代经植物学家考证,认为后者学名为鉴定上的错误,所书学名的定名人非Reinw.ex Blume,至此亦认为是同一物。 形态 高大草本至半灌木,高达3m;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茎有棱条,平滑无毛。髓部白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5~9,无柄或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5~12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两边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大型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20~30cm,总梗和花梗被短绒毛,具由不孕花变成的黄色杯状腺体;花小,白色;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辐射,5裂,仅基部联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无,柱头3裂。 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3~4mm,橙黄色或深红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22页.图605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26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亦有栽培。 分布于中国中南、西南、华东(除山东外)及陕西、甘肃。 日本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茎叶,晒干;全年采根,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 全草含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类、绿原酸[1];根还含生物碱;干叶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和多量硝酸钾[2]、β-香树脂醇、齐墩果酸、乌苏酸(Ursolic acid)[3]。 附 种子含氰甙类[1]。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97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5 [3]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5:16(3):15 【药性】: 性味 苦、辛,寒。 ❶ 《本经》:“苦,寒。” 功效 活血散瘀,利尿消肿,祛风止痛。 主治 跌打损伤,扭伤肿痛,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痛,肾炎水肿,腰膝痛;外治跌打肿痛。 ❶ 《本经》:“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煎水洗浴或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骨折筋伤:陆英15g.当归、白芍、川芎各9g,乳香1.5g。研末,炼蜜为丸。黄酒送服,每次6g。或用叶及嫩枝60g,加山栀子15g,酒适量,捣烂外敷。 ” 单方应用 ❶ 《安徽中草药》:“治跌打损伤:陆英茎叶15g,水煎,服时兑酒少许;另用鲜叶适量,加酒少许,捣烂敷肿痛处。” 食疗 ❶ 《福建药物志》:“治咯血,糖尿病:陆英根60g,猪瘦肉适量,水炖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