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
民间小戏剧种。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常以县命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大庸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等。据阳戏艺人墓碑推算,约形成于清嘉庆、道光之间。 曾与傩堂戏、民间花灯同台演出,黔阳一带至今称傩堂戏为“内教”,阳戏为“外教”,传统小戏中不少载歌载舞剧目具有花灯特点,《捡菌子》等剧直接来自花灯。 发展过程中,亦曾受辰河戏影响,吸收了辰河戏一些剧目。传统剧目150余个,多反映家庭、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以及神妖狐故事。 表演以“二小”具有特色,小丑的步法、小旦的身段十分丰富。唱腔以正调为主,分单句子与夹句子两种,男女分腔,以瓮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整理的传统剧目《盘花》和改编、创作的《春哥与锦鸡》、《罗大将军》、《贺龙与神兵女》等剧具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