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生卒】:1764—1849 【介绍】: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 乾隆进士,曾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又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 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 撰《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是研究我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生平和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诗文有《 经室集》,《清史稿》卷三六四有传。 鸦片战争后,阮元是“文笔论”的第一个提倡者。“文笔论”抑散扬骈,企图从理论上为骈文的发展提供根据。阮元在《文言说》等文中认为文必有韵,文章之初,先有韵语,“寡其词”,“协其音”,使之“易于记诵”,便于“行远”,但寡词协音,并不总是文学必须遵循的规律,阮元却把文学发生时的语言特点当作了永久不可更易的规律,并由此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的作品。 阮元在《文言说》中提出“文必尚偶”说,他说:“凡偶,皆文也”,只有偏俪为文,才是文学作品。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以偶俪排斥散体,是违背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的。 他说:“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乃千古嗟叹成文之祖”(《文韵说》)。“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 经室三集》卷二)等等。抬出孔子《文言》之说,不过是托体自尊,以显示自己理论有所本。阮元的“文笔论”是清代骈文发展在理论方面的偏颇概括,缺乏科学性。 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序》和刘师培等人的抑散扬骈主张都没有超出阮元的见解。 |